发信人: armyant(战蚁)
整理人: dannylu(2002-09-28 00:08:06), 站内信件
|
——箫
现在的我国古代文化,无一不受道家的影响,清虚淡远正是道家所推祟的最高精神境界。照字面上理解,清是清静无为的意思,虚是虚无缥缈,具有一定的浪漫想象的色彩。淡是淡泊、清心寡欲,将酒色财气置身度外的意思。远是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隐居山林、情寄山水而悠恬处得的意思。因此清虚淡远即构成了我国古典音乐的最大特色,同时也渗透到箫曲中,对箫的演奏风格起到重大影响。《霓裳羽衣曲》在中国音乐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霓裳羽衣”是指道家仙女穿的一种服装,具有云霓飘荡,羽毛飞升的道家含义,非常符合清虚淡远的意境,而箫曲《小霓裳》则恰如其氛地表达出这种浪漫色彩。古曲《月儿高》中《皓魂当空》一段音乐描写了秋夜霜天,碧空如洗,皓月当深,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仿佛进入仙境时的情景。在姜白石自度曲《杏花天影》一曲中,由于连续六度上行音调,使箫声充满了一种清淡高远的幻想气质,在秀丽清幽中透出非常清新鲜亮的感觉。“洞箫清吹最关情”。箫虽然可以表达喜怒哀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的音乐,但从整体来说,表现喜悦欢乐方面显然不如笛子那样嘹亮自如,表现悲恸惊恐情绪时又远不如琵琶、古筝那样激烈。可是,具有内在、含蓄、人声美的箫在表现哀婉、慷慨的情绪时却比其它乐器更一筹,形成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
古曲《阳关三叠》表现了唐代诗人王维送友人元二去西北边陲从军时思绪万千,依依异别的情景,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不合理的征兵制度的幽怨和愤懑。通过箫的演奏,我们将会感受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恨和哀婉之情。
南宋著名词人辛疾弃登建康赏心亭,曾写下了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他北望被金人侵战友的半壁河山,壮怀激烈,嗟叹不已。其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词句,集中地表现了他壮志未酬的感喟和叹息。当我们用箫来演奏这支曲子的时候,虽然无词,但仍然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焦虑与波澜,无言的慨然之情溢于言表。
箫不仅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并且还擅长表达各种人物和天、地、山、水的运动和形态美。尤其是在速度稍快的音乐中,叠、打、颤、赠等技巧都会给我们留下潇洒、飘逸的印象。在著名古曲《春江花月夜》中《渔舟唱晚》一段音乐,箫的独奏维妙维肖地表达了渔夫站立船头,轻舟慢桨、引吭高歌,既充满了诙谐愉快的情趣,又刻画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在《水云深际》一段音乐中,箫的演奏又发挥出其它管乐器所望尘莫及的、具有一定朦胧色彩的飘逸感。它既象泉水叮咚流向江河那样流畅,又似一群不翩翩起舞时那样充满活力,充分的动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箫的飘逸感虽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却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概括力。
箫具有的忠厚长者及君子之风,恰恰赋予它特有的总结能力和使人感到三日绕梁而不绝于耳的底蕴。
试想:肢炙人口的名曲《春江花月夜》各段音乐的结束句,如果不用箫来演奏而改成其它乐器如琵琶、二胡或是笛子来演奏,肯定会显得缺乏稳重感和概括力。因此箫的作用在此处显示出它的最大的价值和魅力。总之箫对于表现端庄大方的风度,深沉醇厚的气韵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古曲《梅花三弄》的开始部分,就是展示箫的凝重气质最好的范例。
我国古代对于乐器历来讲求一个“品”字,即所谓“乐品”。什么叫乐品呢?就是该乐器天生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当然,也包括它在音乐表现上的层次和品位。严格地说,箫的精神档次是很高的,文化底蕴是很深的。
最说明这一点的是:中国人演奏箫这种乐器时一般不叫“吹箫”,而尊称为“品箫”,这个“品”字,请大家不要领会成品尝或品味之品,我们认为应该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因此,箫的品位高,关键还在于吹箫人在道德修养、气节情操方面要具备高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曰:“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焚不能毁其节。”古人拿竹节比喻人的气节的诗词是很多的,历代文人都认为竹制的箫也应该具有竹的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因此我们学习箫演奏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古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乐品极高的箫曲。自古以来,我国人民认为梅花由于在三冬腊月开放、具有敢抗风寒、不畏霜雪的特征,困此常借梅花来比喻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三弄,是指乐曲中的梅花主题出现过三次而言。箫轻吐弱奏和泛音技巧,在不同八度音程上奏出,表达了梅花的冷艳脱俗和美丽高洁。
《苏武牧羊》一曲虽简单,但每奏起它时心里总是有肃然起敬的庄严感。那“苏武留胡节不辱”的旋律,曾伴随过多少仁人志士面对邪恶不低头,面对名利不动心,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
——笛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 "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 "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不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 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 "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随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 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 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滚滚长江.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竹笛再次掘起,更放异彩.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风均以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谱写及改编了一大批笛曲,为以后几十年的笛曲和笛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笛子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材辈出无穷。无论从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脱颖、创新,使笛子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并逐渐摆脱了南、北之分的概念。乐曲的内容从强调地方风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画, 广泛吸取其它艺术品种及姐妹乐器的技法而融汇贯通,大大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1991年朱践耳先生为竹笛和22件弦乐器而作的室内交响乐《第四交响曲》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大赛奖.国外评赞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响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可见中国竹笛的可容性及它的广泛性正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