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九日水阁 逸梦版务>>东方未明 中秋集锦>>酌贪泉诗 壬午侍宴(2002集锦)>>中秋节快乐!送上辛稼轩的一首中秋词

主题:中秋节快乐!送上辛稼轩的一首中秋词
发信人: gd-ldh(李杜韩)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1:50:06), 站内信件
辛稼轩的一首中秋词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地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从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此词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定为作年失考之作。此词之旨,我以为,在于“问”,而“问”非真问,乃在抒发,抒发什么?抒发对人间“圆”“缺”“此消彼长”的感受。
    月不长圆,为什么?因为它还要到另外的人间去,让另外一些人享受一下观月圆的快乐,而如果永远只在此间圆,则另外地方的人就享受不到你一样的快乐了。所以中秋有“迎月”和“送月”。接着诗人想到,月亮为什么会“缺”,是不是有万里长鲸触破了玉殿琼楼,使这轮本来极为完美的皓月,变得破碎呢?但是,人们又说月亮是没有问题的,不用多愁?但诗人追问:既然没有问题,那好端端的一轮圆月为什么会渐变残缺?这首词分明不在写月,而在写自己内心对大宋朝庭抗金不力、偏安一隅、不思复国的痛心疾首和对投降派的愤恨!
    词中小叙云用《天问》体,也是极为含蓄地寓意了“问天”的意思,这个天就是朝庭和天子了。这首词的意指我们可以从另一首辛词中获得一个参考: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卒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等送归船。秋晚篿鱼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这首词也是写中秋时节的情怀,送故人,而故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说,作者就说:如果有老朋友问起我景况何如,你就说:“道寻常、泥酒只依然。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而我心着的仍然是“征衫,便好去朝天”我怀念的仍是“夜半承明,留教视草”的往事。
    可见,中秋,最让作者想到国家的统一,收复江山的伟业。月圆而国不圆,壮志不酬,月圆何用?
    王国维《人间词话》激赏此词“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手定稿之四七、手稿之五八)这主要指开头数句而言,是王国维深受西方科学思想影响而发的议论。王氏早年即醉心西方科学与哲学思想,《人间词话》是他从哲学领域迈入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部著作。其中,多有西方思想的体现,此为一例。
其实,从稼轩的角度看,这是浪漫想象与词旨的自然妙合。稼轩好把自然作拟人化。如《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又如著名的《沁园春》把山水比作著的文家的风范,极为奇妙,下阙云:“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濛濛。”大自然在稼轩处是一位极好极好的朋友,是高人中的高人。这种“神合”体现了辛词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这首《木兰花慢》于稼轩的词艺中,不算最好的。因为它显然不是神妙得不可凑泊之作,也不是功力十分凝聚之作。但是,它却是稼轩的本色之词。手法鲜活生动。而且化前人(屈原的《天问》)的体裁、意念于无形,完全不着痕迹。真词中的巨擘老手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