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教派>>禅宗>>一知半解文集>>初悟《六祖坛经》系列>>修般若行——《坛经专题系列》

主题:修般若行——《坛经专题系列》
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9:17:03), 站内信件
修般若行——《坛经专题系列》

☆☆☆个人观点☆☆☆

为什么要修般若行?

简单的说修行就是要成佛道。要到“彼岸”你不“走”怎么可以到达?
那什么“路”好“走”又“快”呢?这要问问我们的前人了。
这里请来《坛经》为我们做答。(为了方便把原文省略,所以自己请找原文)
《坛经》说:“哦,要知道这般若是大智慧,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三世的众佛都是从这修出来的哦。”—1
“所以说一念修行,马上自身就和佛一样了。你说这路走得快不快啊?”—2
“路有很多,基本上有‘四种路’,这是最上乘的路了。”—3
“但路是要用‘走’的。不是用‘想’的。无论你的想象力多厉害可以‘带’你到很远很远,但你一回头就会发现原来你一点也没动过的。”—4
《坛经》说得很好啊,要成佛道就要修行,最好就的修般若行。这可是最快的也是最古老最有效的哦。


什么是般若行?

这点很是重要哦,“路”在什么地方要搞清,要是走差了就不知道会走到什么地方去了。
《坛经》说:“是啊,是啊。这点很重要,但要说明了也很难的哦。不走走怎么知道“路”怎么样啊?”
“简单说说好了。”
“先说说般若,这词是唐代时候就有了,就是智慧的意思。”
“般若行即是有智慧的修行。就是什么行为都是要有智慧。俗话说得好啊,笨人有笨人的行为,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行为。”
“不做蠢事的就是有智慧的人。”
“简单的说:般若行就是做有‘智慧’的事,不做‘愚蠢’的事。”—5
那什么才是有智慧的事啊?
《坛经》说:“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了,但我们这里是说修行的所以就先不说他,以后有时间再说。”
“你第一步都没有跨出去就问什么路上的风景了,这真是好高骛远啊。”



怎么修般若行?

那第一步应怎么走?《坛经》可不可以说得具体点?
《坛经》说:“第一步当然要说得清楚点了,但怎么走下去就要走了才可以说的了。”
“这‘走’法也很多的,但都因人而宜的。”—6
“但这里我《坛经》教你一招就是持诵《金刚般若经》。”—7
就这么简单啊?
《坛经》说:“这已经是多余的招数了。因为修这法门是要自己修的,不要来问我”—8



那我们现在的人修行上会遇见什么?

《坛经》说:“你还真是噜苏哦,好吧我再说得具体点。”
“当然先是明了自性真佛。这是种因,有了这因你才可以‘上路’。要明白自己身上就坐着位真佛。”
“再来扫除阻拦你的‘五颗绊脚石’。”
“这五颗石头称为‘色、声、香、味、触’。他们通过感觉令你不想跨开第一步。”
所以要修行就是自离五欲。

“但这五颗石头就是你的‘指路石’,只要你看见这五颗石头你就知道路在什么地方了。”
“跨过去就是‘大路’了。”—9
那怎么‘跨’过去啊?别说有些人还不知道那‘五颗石头’就是知道了也没法子‘跨’过去。
《坛经》说:“这是个人的痴迷程度不同了,要是‘发烧友’就是撞上了‘石头’也不知道。但有些一看就看见‘石头’了,所以就不会摔交。”
“所以说修行上来说,未悟自性的就是小根,”—10
《坛经》又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都是‘摔交’摔得很惨了才想到要修行。”
“事实要‘跨’过去也不难,只要把他们‘消灭’了就可以了。”
“你想避开他们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正面看准了。就是当年唐僧过火焰山一样。一定是要从上面过的。”
这就是俗话说的‘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11


那应怎么对付五欲?

《坛经》说:“初修的人应有这做到两点,一是不见世间过,二是憎爱不关心”—11
“这就是过火焰山的芭蕉扇。”
“只要对五欲可以做到不着心,自性自然就现露出来。那就是正见”—10
那是不是看见什么坏事也不管了,对什么都不理会了?
《坛经》说:“啊,这点一定要小心谨慎了,因为我说的是初修者要‘跨’过五欲的法子。其实自性现出来后,自然就明白了。这问题留在解疑的时候回答。”
“说回初修的对付五欲的法子”
“眼见和耳闻传入大脑的信息是最多的,所占比率也很大。”
“所以应先断见闻,这样对事就不会上心,不会事事专营。培养出宽广的胸怀。”—12

(待续……)

注:因版主点题所以抽时间写了点,很多问题还没有理得很清。
所以在比喻上不要对号入座就是了。
所注的—1等是坛经的原文可以参看,更好体悟坛经。


1、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
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2、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3、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
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
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4、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
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5、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
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
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
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6、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

7、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
即得见性。

8、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

9、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
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10、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
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
染,即是见性。

11、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
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1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