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旅 游>>海外风光(游记/功略)>>欧洲>>意大利>>第19期 意大利散记(续)

主题:第19期 意大利散记(续)
发信人: guang_zhou(爿片)
整理人: sinyi(2003-05-04 10:11:58), 站内信件
第19期 意大利散记(续)

来源:中华博物 作者:云中君(中华博物网专家顾问)

  这所东方艺术博物馆的展品分为中国、日本和印度地区三大部份。中国的展品占据整个第二层,展品五花八门,从小脚绣花鞋、灯草画、明信片、满清朝服…,一直到瓷器、玉器和铜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那几张明信片,广州过去窄窄的麻石街,两旁密密的长幅招牌,身着唐装的商贩和行人,一片匆忙的市井气息。铜器多是一些大型的高达一米多的工艺品,蟠龙附凤而雕塑又较粗糙,无甚可观。瓷器是心头至爱,也是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产品。当时他们尚不掌握瓷器的生产技术,因此从中国大量进口,其数量是极其驚人的。单是东印度公司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二十年内,就从中国向瑞典运去了二千多万件瓷器。如果计及整个欧洲,数量真如恒河沙数。瓷器是当时中国的高技术,连同丝、茶的出口贸易,可真赚了洋人不少的银子。在读中国近代史时,见晚清政府向外国侵略者赔款动辄千万两计,当年颇为纳闷该等银子从何而来?现在才明白到,瓷器和丝、茶贸易是清皇朝收入的一大来源。欧洲人对中国从瓷器贸易中赚了他们大量的钱是耿耿于怀的,我从东方艺术博物馆的介绍中,看到下面一段有趣的话:“瓷器的发明和生产唯一地属于中国,她令人忌妒地保持着这个宝贵的垄断性达几个世纪,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作为中国人当然为此感到骄傲。但当欧洲自工业革命后,进入以商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后,情况很快就发生变化。他们对瓷器和茶叶引起的贸易不平衡的反制措施有二个;其一是加快陶瓷工艺的研究和生产,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在欧洲逐步发展起来了,1710年前后很快在荷兰、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建立起了陶瓷工业,产量和质量均迅速提高。在茶叶方面,英国在她的殖民地锡兰和印度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第二个反制措施就是向中国开展鸦片贸易,虽然开始只是一种商业行为,最终却导至清王朝的覆灭。到了现代,中国陶瓷早己雄风不再。欧洲和日本现代瓷器的精美,中国产品已无可望其项背。世事轮回,百年沧桑。笔者此刻心情,感慨无以系之。 
      http://www.gg-art.com/n/nflgeq3m.jpg
      东方艺术馆的正门
      http://www.gg-art.com/n/nflexddm.jpg
      东方艺术馆海报
   中国从宋朝开始历代均向欧洲出口瓷器,著名的元代及永、宣青花多集中在土耳其和伊朗等中东伊斯兰国家。龙泉青瓷就分佈得比较广,在法国被命名为“雪拉同”(Ceraton),是十五、六世纪贵族及富人追求并以之傲人的珍贵物品。但在欧洲大多数博物馆展览的大部份展品是明清民窑精瓷或出口瓷。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欧洲大博物馆才展出中国的高古瓷器、汝官哥定钧、以及明清官窑瓷器等。但这类展品中的大部份都是近代才入藏的,通过买或接受捐赠而取得的。像的里雅斯特市东方艺术博物馆这一类地方小型博物馆,自然无高标准的精品,我甚至没有发现一件明清官窑瓷器。不过展品种类却颇为齐全,许多亦是国内难得一见专为欧洲市场生产的产品。为了这次展览,馆方专门印了一张大海报,画面就是一个青花云龙海水天球瓶和作为背衬的日本摺扇窗框。这个天球瓶是中心展品之一,高约四十公分,青花发色纯正,画工流畅,釉面滋润,但遍体无款。说明上写“清朝乾隆”,这断代应是准确的。中心展品还有克拉克大盘、康熙五彩大盘、以及必不可少的龙泉青瓷。龙泉一共只三件,两个大瓶、一个大碗。其中一个刻花长颈瓶高约三十五公分,可能因口残己锯去上面一截。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刀工流畅,粉青釉亦颇厚润。大碗口径约近二十五、六公分,内外刻花,碗壁甚厚,满釉的大圈足内底挖出玉壁孔并上釉,而内底其它部份无釉。这样大而且厚的龙泉碗和碗底形状,我以前还真未见过。此碗釉色亦属粉青,但比那两个龙泉瓶釉色浅。这三件龙泉应该都是元代产品,但说明上却瓶是元朝碗是宋。不知有何根据。
      http://www.gg-art.com/n/nflepg3m.jpg
      假日街市
      http://www.gg-art.com/n/nfl2cd7m.jpg
      洋“狗市”
  东方艺术博物馆的第四层展览的是日本文物;从服装、日常用品如摺扇一类到浮世绘、以及不同材质和造型的佛像等等,也算是琳琅满目。但其中有几座木雕佛像其实是中国清代的产品,可能因为收集在日本就当成日本的东西了。在日本展厅里,最吸引我注意的却是十六到十九世纪的日本冷兵器展品。从匕首、短刀、佩剑、大刀、长达三米的长刺枪、弓弩、作为仪仗用的戟,以至各式作战头盔和全身披挂,还有战马的马鞍、脚蹬和保护物件。种类可谓应有尽有,而且数量众多。不知意大利人何以收集得这样齐全。这些兵器都是从江户到明治时期用精钢打造的,精光闪闪毫无锈迹,看上去坚硬无比。一向听说倭刀有名,现在才真正看到实物。在中国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明清两代的冷武器展览,若拿影视剧中的来比较,中国的冷武器只像玩具。这个日本冷兵器展厅是精心佈置的,四壁同时张挂着描绘日本古代战争的日本古代绘画或木刻,一望而知展览中某件兵器的用途。其中有一幅更是刺绣的,不但大逾三平米,而且构图、配色、工艺均十分精美。看这个展览在大开眼界之余,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日本的认识。作为一个在近代历史中饱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在这个展厅中我更多的是沉思。面对这一系列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栗的兵器,我才明白了明代的一段历史:一小队不过七十人的倭寇从浙江登陆后,沿路抢掠,连过浙、皖、苏三省如入无人之境,所过各州府就是没有能力剿灭它。这个罕见的战例有多方面的原因,日本武士的凶残善战和他们武器的精良是一个重要方面。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日本从古就是一个侵略成性的黩武主义国家,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提供她侵略的机会,而绝不是睦邻的诉求。
      http://www.gg-art.com/n/nfkvhynm.jpg
      东方艺术馆收藏的古油灯
      http://www.gg-art.com/n/nfkmm9hm.jpg
      东方艺术馆收藏的中国清代青花云蝠纹天球瓶
  也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为时约一个钟头的整个参观过程中,观众只有我这个东方人和另一对男女青年,恰好和工作人员人数相等。因为真正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欧洲人并不是很多。在欧洲,博物馆工作是一件优差。作为政府雇员工作稳定,业务相对清闲而又有趣,这种工作到处都是一职难求。博物馆员通常都有大学以上的学历,有相当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我曾在挪威奥斯陆古民居博物馆和一位中年女馆员攀谈,她告诉我她懂六国外语,尽量用观众的母语来作介绍。她每年只工作半年,余下的时间就到处游历、看古迹和博物馆,还再学新的外语。她的这一番话,把我们几个中国学生惊讶得嘴都张大了,事后个个都大发感慨;说这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专注的专业精神,人生的乐趣并不总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http://www.gg-art.com/n/nfkkn4vm.jpg
      东方艺术馆收藏的明代龙泉窑瓶虽然磨了口仍然是宝
      http://www.gg-art.com/n/nfkhj61m.jpg
      也许这里可以找到圆明园遗物


更多文章……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