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千秋岁---古今评论】>>【政史】>>由《松花江上》而想到的

主题:由《松花江上》而想到的
发信人: jk-xu(甲亢)
整理人: yerk(2003-03-22 19:35:48), 站内信件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刻,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刻。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 
流浪,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初初听到这首歌,是在八十年代初,电影《西安事变》中,陕北,被红军俘虏的东北军士兵参加红军的联欢晚会,文工团的红小鬼们唱起了这首歌,东北军士兵眼泪直淌。当时,我只是记住这个场景而已。 
    阅历渐丰,知识渐长,方理解了这首歌中的无限哀痛。而作为歌曲本身,其感染力也是巨大的。 
    文艺,其实是一件很重要的武器,并不是只有识字的人们和文学青年才拥有的专利。 
     象片中的场景,实际的确是如此,甚至在陕北与红军对峙的东北军士兵,还在红军的文工团到双方交界处乡村演出时,托话给红军说想来观看,当然是不带枪去。军官对此是睁眼闭眼的。 
     据说很多士兵看了演出后就不愿意打红军了,其中一个主要口号是:国难当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由此可见文艺的威力。 
    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僵化政策,无论在战场,还是文艺的战线,都失败了。不是因为它的力量,而是它的执行基础首先就动摇了,人心向背不可违,一开始,在战略上它注定是要失败的。 
    三十年代时那些抗战歌曲,现在还在为人们传唱着,它们凝聚了我们民族的那个时代的缩影以及民族不屈的精神。 
    千秋万代,我们都是要传唱下去的。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