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einchina(会不等于会)
整理人: ashleyliu(2002-09-16 14:33:50), 站内信件
|
想问下,中秋打算吃几块月饼!
中秋是一种文化。它的本来含义应该是庆丰收、庆团圆,但由于种种原因,中秋文化在走偏,本来的文化内涵被淡忘,走偏的文化在喧嚣。上千斤一只的月饼,几千元一盒的月饼,金银包装的月饼,吵闹于各种媒体和商业广告。有人慨叹月饼在变异、在变味,其根本原因是中秋文化在发生着变异。
仔细想想,中秋文化还有啥?喜庆团圆不过是个由头,不健康、不正常的文化在“蒸蒸日上”——
无奈的人情。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不知从何时起,中秋节成为约定俗成的送礼时节,月饼这种平常的食品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品,成为寄托感情的载体。但是,中秋节送礼的并不都是为了传递感情,大多数是为了通融关系、打通关节。无论你是干什么的,只要你想混得好一些,中秋节就不能不想送礼的事。想步步高升,就得给上级送;想生意兴隆,就得给那些管着自己的大官小官送;想就业,就得给管人的送;想贷款,就得给“财神爷”送。其实人人都不愿送,但你不送人家送,活该你吃亏。因此,多少人都无可奈何地恨这个多余的中秋节。
商业的炒作。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是“你想睡觉就有人塞过来个枕头”,当然这枕头不是免费的。人们想送礼,商家就在月饼上想点子。本来十几元一斤的月饼就很好吃,偏偏要做成几十元、上百元一斤;本来月饼的用途是吃,偏偏要在包装上作文章,做成金包银裹;本来月饼是四五个一斤,偏偏要做成一个上千斤,搞什么中国之最;本来送礼是天知地知、暗中操作的事,一向含蓄的中国人偏偏在电视上、报刊上、大幅广告牌上为送礼而鼓噪……总之,商家为了赚钱千方百计把月饼炒热,把送礼炒糊,让人们感到中秋节不买月饼送礼就是不懂事,把一个好端端的中秋节搞得乌烟瘴气。
腐败的面纱。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那些天价月饼到底是哪些人买去了,又送给了谁?这个问题恐怕难以研究个水落石出。但答案却很明确:有钱的送给了有权的。这有钱的可能是“大款”,也要能是“公款”;这有权的就不用说了。中国有句俗话:“当官不打送礼的”。来者不拒、主动索贿的就不用说了;廉洁的清官,如果平时你给他送贵重礼物,也许他不敢收,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也许就不会推辞,哪怕这月饼中有块金表银表什么的。即使有关部门查起来也不过是盒月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收了人家的礼,就要为人家办事,就要让公共权力倾斜。可见,中秋送礼的文化在一些人那里变质成了腐败的面纱和遮羞布。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中秋文化走偏的根源是腐败,推波助澜的是商家,不得已参与的是民众,直接后果是败坏社会风气、助长腐败滋生。因此,必须多管齐下,还中秋文化的本来面目。一是各级各部门要抓好中秋节前后廉政建设,从根本上堵住月饼和其他礼品“流动”的口子;二是商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讲社会效益,讲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导向,不为送礼和腐败渲染气氛、创造条件;三是每个人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中秋节,少在送礼上劳神费心。
---- 一个网站做到一半,接下来大家一起来吧 <br>欢迎交换链接![email protec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