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山城故事>>★ 茶余饭后龙门阵 ☆〖网友个人文集〗★>>cc1985水水>>一个人的行走。

主题:一个人的行走。
发信人: cc1985(逃逸的ET)
整理人: qbswjs(2002-09-28 02:30:06), 站内信件
    暑假接近末尾时,因为某个人,某些事,决定做一次短途旅行,一个人。 
    在途中带了很多的苹果和白开水,顺便带着安妮宝贝的新书《蔷薇岛屿》。书的封面写着,关于爱。行走。行走。知道这是她的第四本书,有摄影和文字。如果说以往的书里读到的是绝望的爱情和人性的冷漠,那么在新书里看到的就是痛,不是爱情的痛,而是生命的痛楚。 
    翻开书,看到在发黄的纸上写着:这本书是献给父亲的。可惜的是她的父亲已经无法看到。记得曾经想过,要是以后自己出书的话,一定要在扉页上写,献给我的亲爱的。那是怎样的热爱和纪念,即使纪念的是曾走过的长路,是无法触碰的虚无。因为心里明白,自己的回忆里永远会有一个人,然而我们保持怜爱的眼神看着世界不过是觉得仍然还有希望。在八月,身边很好的朋友母亲逝世,我能感觉到别人失去亲人的痛苦。无声的,却又深刻。 
    在安妮的很多文字里面,透露着淡漠的语气,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年少时珍贵的友谊。尤其是死,在文字里被省略或者是淡化,抑或是她本身就不惧怕死亡和伤害。她说,我们如此清醒,看到了时间的界限。我想,太清醒或者是太有目的的人是无法体会到快乐,对于在彼岸相互观望的人们来说,看到的不过就是一场烟火,璀璨而短促。 
    我知道,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有没有一种感情,可以不辱没我们最初的幻想。期盼着心里的天使把自己带到远方,带到上帝的身边,任由自己去接受上帝赐予的最简单的快乐和幸福,可是我们都清楚地明白随之而来的一定也有汹涌的伤害。所以显得局促不安,徘徊不前,静静地,在暗夜绽放或枯萎。然而我们,我们只是带着一身罪恶来到这个世界赎罪的人,奔走于人间的地狱的每一条马路,彷徨在通往天堂的每一道门前。所以,我们永远都不曾接触到天空或是地面,太纯洁太灼热容易让我们伤逝。 
    过去的三本书,《告别薇安》、《八月未央》以及长篇小说《彼岸花》里,安妮描写过的家庭里的关爱要不是残缺的,要不就是直接而热烈的。在新的文字里,处处流露着对父亲依赖。她说,世间这样荒凉。寂静深不可测量。如果你不在我身边。我这样想念你。读到这样的句子,心里不由得生出些感慨。 
    面对亲人,我们的付出总是显得慷慨激昂而毫无怨言。因为会常常觉得,人即使是在爱里的时候,也会有无处投靠的孤独。当忍受了挫折或者是承受了背叛以后,就非常简单的想到了亲情。我们可以不去思念和自己完全无关的陌生人,我们可以不去忍耐一个人的呼吸和一切,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更改自己体内的温热,一个背影一个回头,就是归家的讯息响起时。 
    书里很多图片,来自越南、柬埔寨、香港,还有一些暗昧的看不清楚地点的景致。书页恰好是用昏黄的纸,图片就显得支离和清晰。清净,淡定,美至诡异。这是书里卡片上的话。仍旧可以看到一段一段的铁路,将思绪带到远方,不曾停止。在图片组里看到重庆大厦,随着年月的流失已经破败而肮脏,可却仍嗅得到《重庆森林》里的气息,穿越城市忧伤的爱。里面拍摄了西贡,河内,会安,这些小镇安静明媚的生活,还有在旅途中相间的陌生人的言语。在不经意间她说,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并非诱惑。他仅仅只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免不了要写爱情。开篇写到苏,两个旅途中认识的女子之间的缠绵,尤其是她们相拥着睡下那一景。最末有篇文字,一场上海烟花,是在《城市画报》里刊登过的小说,写她爱过的上海男人,他就像那个城市本身一样暧昧潮湿。辗转反复。她写到,我只要一个随手可触的男人,能把额头抵着他的下巴入睡,抚摩到温暖的丝绒般的肌肤……恰好,《蔷薇岛屿》里的短小的文字,想起来的爱情,逐渐开始印证起来。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留给彼此距离。随时可以离开。想安静的时候,即使他在身边,也像是自己一个人。不太会想起对方,但累的时候,知道他就是家。 
    开始觉得,往日写别人爱情的女子多了一些温情,是不是也开始期盼和等待。等待一双手,一个人,一些时光,一场灿烂的烟花表演。她在自序里写到,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手里的时间还有多少。生命只是一场幻觉。你知道。再读到《圣经》里优雅的句子,已经习惯。 
    原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
Mon innocence n’est plus la, depuis lentemps.  
Llne reviendra, ni mou affection, ni ma passion Au-revoir.
Baby, I love you.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