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npy(在北方)
整理人: bazihu(2002-09-14 14:26:03), 站内信件
|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始皇造墓有着较为具体的叙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徙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此外,《水经注》里也提到:“始皇大兴厚葬!营造冢圹于骊戎之山,斩山凿石,旁行周回三十余里。”更有当时的民谣唱道:“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歌,万人吼,运石堆积如山阜。”就“活人墓”而言,营造到如此这般,诚可谓叹为观止,无以复加矣。前些时候,重庆有个姓冯的副厅级官员,为自己造的“极品活墓”,仅石匠工资一项,开支就近6万元。举国目瞪口呆,为之哗然。但较之秦始皇墓,小菜一碟耳。
然而,大造活人墓有什么用?唐时许浑的《途经秦始皇墓》写得好:“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如浮云亦是崩”。惜墨如金的诗人,只用一个“崩”字,鲜活而透彻地表达了对秦始皇如此作派的蔑视和愤怒!清朝的桐城张英宰相,在写“六尺巷”的诗中亦云:“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抒发的是同样心声。
前几日《华尔街日报》的新闻,认为我国某些人营造“活人墓”的所谓“热潮”,预示着“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经济增长后没有把钱用在进一步现代化上,而是使他们重新拾起那些陈旧的老传统,这也说明这些传统还是根深蒂固的。”尽管读来汗颜,却不得不承认是利病的良药。这诚如鲁迅所说:“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了。什么“热潮”,沉渣的泛起罢了。
文章写来并不难,只是备感沉重。
----
【评论空间】
特约评论员 canpy(在北方)
编号—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