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ycat(爱流浪的小肥猫)
整理人: weiniduge(2002-09-25 23:38:19), 站内信件
|
包含精美图库和flash地图的豪华版请到 http://www.rayeye.net
4月30日 晴 古格王国遗址
虽然昨晚睡得很艰苦,却可以亲眼迎来古格的第一镏阳光,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和泥土颜色一样的建筑群和洞窟,几间寺庙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顶,只剩下一道道土墙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象泉河南岸,县城以西18公里处,于公元10世纪前半期开始建立,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王宫城堡是从10-16世纪不断扩建,并达到全盛,于17世纪吐蕃王朝瓦解后结束。
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调查登记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1处;发现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
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周围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达巴、皮央、香孜等,均有大量文物遗存。
曾经是古格王朝的宫堡。规模十分庞大。它由王宫、庙宇、碉楼、佛塔、洞窟组成。宫堡依山叠砌,居高临下,地势险峻,雄壮巍峨。内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外有坚实的城墙,犹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
古城的石刻宝库其实是古城的围墙,城墙角设有碉堡。当年虽是作防御之用,但却是战争与艺术溶为一体的结晶。墙上有4502件线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经咒的玛尼石刻,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使得大部分已脱落于墙脚。多少年来斗转星移,大自然给它印上了五颜六色,更丰富了画面的艺术魁力,真是一个大型玛尼石刻展。另一种石刻是刻在椭圆形的鹅卵石上,因这里离狮泉河很近,河里卵石应有尽有。
遗址中还有六座庙、殿,即红庙、白庙、轮回庙、枕布觉庙和王宫殿、集会议事殿。其中红庙、白庙、轮回庙内还遗有丰富多采、栩栩如生的壁画,壁画的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和其父净食王的画像,吐蕃赞普及其王子的画像,还有古格王国国王和臣属们的画像。这些壁画是研究古格王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山脚的入口沿着小径走,首先要经过4间古殿,即红庙、白庙、度母殿和轮回庙。山顶有一座坛城殿,要参观古寺需由守门人逐一打开门锁,离开后又马上锁上。寺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一些壁画上的金漆依然闪亮发光、光彩夺目。几间寺里以白庙规模最大,叫“拉康嘎波”。一些小洞窟内放着盘子大小的泥印佛像“擦擦”,是喇嘛到此修练时做的。据说除泥土之外,还混合了很多圣物。
藏传佛教模制的泥质小佛像、塔,藏语读做“擦擦”。无论是用单面模具印制的浮雕,还是用双面模具脱范而出的圆雕佛像、塔,均称为擦擦。藏族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是为了积攒善业功德,制成的擦擦多用来为大佛塔和大佛像装藏而置于内膛,也多作为禳灾祈福的聖物,供奉于擦康、雪山、神湖、山颠、洞窟等清静之所在,以求福荫。
白庙和红庙的面积差不多大,约为300平方米,庙内墙上绘满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壁画。白庙内有一幅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的壁画,非常珍贵。红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画中一队舞女翩翩起舞,旁边有人击鼓吹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些壁画虽时隔数百年,色泽仍很鲜艳。
山腰中有两条隧道连接,直通山顶。北面悬崖边上的通道,仍堆放着不少鹅卵石,残留着当年抗敌的痕迹。走过崖边通道,一个长宽各40米的大院子出现眼前,这便是古王国歌舞娱乐之所。再往北行,一个地面垫高,仅余四壁的院子,便是当年国王议事的宫殿。
山顶的护法神殿壁画主体部分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画风泼辣,用彩强烈。壁画下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狱之苦,各式刑法惨不忍睹。边饰则是一长排数十位裸空行母,妩媚优雅,仪态万方,无一雷同。
坛城壁画中供养天子组壁画中描绘的女性,隆乳丰臀,腰肢婀娜,姿态各异和容貌甚佳,上配有各种极小装饰,堪称绝妙的人体画像,并有着刻画生殖器迹象,很可能表现的是女性崇拜时期。这一奇异的特点,在现已发现的西藏其它地方的壁画中绝无仅有。
这一点充分说明阿里在700多年前,就已把人体上升为艺术,并进行欣赏,把女性作为天女进行描绘,已超脱了当时世俗对女子的偏见。
在遗址的顶端,有一个不显眼的小门,门口有小牌——“冬宫”。沿台阶可深入山内。山内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几十米后山洞扩展开来,有大小几十间房屋 ,多数只有1.8米左右高。最外层透气、透光,类似阳台,比较开阔。这里就是当年古格王冬天避寒之地,不过如今里面已经空无一物了。
遗址尚存上千平方米的珍贵壁画,除了一般的佛像外,还有在西藏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生灵、人首蛇身像以及有一定情节的画面。画面中有许多都是当年古格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例如,王室贵族与外界来往的场面,男人耕耘、打猎、挤奶的场面等。另外,这些断墙内,还有一些残破的彩塑,其中的度母塑像共有20尊,虽已经破损,仍可看出当年的雍容多彩。
折回山腰,三间寺庙的周围,有十多个洞窟,其中还藏着古格王国时期用于战争的盔甲、马甲、盾牌、箭杆、大刀长剑等遗物。干燥的天气,令这些文物得以完整保存。
山脚下就是干尸洞,干尸洞坐落在一岩壁之上,洞口离地2米左右,毫不起眼。洞内十分宽敞,深几十米,堆满无头干尸。据传洞的最尽头是喇嘛,紧挨着的是儿童,其次是妇女和男人。由于气候干燥,尸体没有完全腐败,散发着一种怪味。关于干尸洞的传说有许多种,其中一种说法是:当年古格兵败,拉达克人将宁死不屈的古格兵士斩去头颅,而尸骨则弃于洞中。
古格壁画,题材远比西藏其它地区的壁画丰富多彩。除了各地常见的壁画如来佛、菩萨、佛母、度母、空行母、天王、护法金刚、高僧大德及佛传故事、地狱之外,大象、供养人像、印度、吐蕃、古格王世系、古格王室及僧俗各界礼佛、庆典图等,都是其他地区寺院壁画所不见或少见的。
古格的壁画艺术显示出已受到外来艺术的诸多影响。从这些壁画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古格除了与克什米尔、中亚、孟加拉、尼泊尔等有关系外,同西藏地区也有关系。
壁画中犹具艺术价值的是,巧妙的利用人或动物的结构组成一种特殊的壁画。如一幅画面中上下看,和有两人或动物图案;从左右看,每边都是两个人或两个动物。这一点可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具备有相当高深的艺术品们,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智慧。
壁画内容实在丰富,连天花板上的花卉、动物(如怒吼的雄狮、展翅飞翔的鸟)也构图自由,想象丰富,具有无窜的艺术魅力,使得古格的壁画足以自成一个体系,与敦煌壁画齐名。但古格壁画更幸运的是,没有经历过外国强盗的洗劫。
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了,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所有的一切就像封闭在时间的胶囊中。遗址地处偏僻,决没有旅游点式的人烟熙攘,也没有一丝文明的侵扰,若大的王国就只有我们几个,真是有超越时空回到千年之前的感觉。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古格王国境内还有大量的无遗迹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难以数计。
历史上的西藏西部,便有“黄金之乡”的无数神秘传说,据说这里差不多每条山沟都有矿藏,都有开矿人,都有银铜匠。古格的富强,或许与它盛产黄金白银不无关系。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在阳光下金银闪烁,无比富丽堂皇。
札不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札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清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清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那么当日有着700年灿烂辉煌文化艺术成就的古格王国,如何在350年前的一夜之间神秘地在历史上消失呢? 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又是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呢?
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天灾或者瘟疫,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就像中美洲玛雅文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三者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文明鼎盛时期突然遭到灭顶之灾,正是因为突然的变故,一切都被保存下来了,我们只能从一些斑驳的遗迹中去揣测着那属于过去的文明。
据说在17世纪的时候,古格里面已经有了西方来的传教士,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其实是国王的弟弟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
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修的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
现在我们在古格的半山腰可以看到这座石楼的遗址,很好找的,因为周围的建筑都是土的,只有这里是石头砌成的。并没有修完,大概有十几米高。
没有修完的原因是因为在修的时候,上面的古格王出了变故。据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继夜的修石楼,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地唱歌,被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于是投降了,古格自然也就城破了,古格老百姓的结局却都很惨,从古格下面的无头藏尸洞就可以知道。
古格遗址建在山岗上,下面一左一右各有一条河谷围绕,王国高高建于上,易守难攻,取水又方便,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守他个一年半载都不成问题,真佩服当时人选址之高明。
虽然现在是旱季,但左面的河谷还是流淌着清澈的河水,水不是很深,只是到膝盖部位,河面十多米宽,河中有很多刚刚突出水面的小土堆,刚好可以站一个人上去,小土堆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河面上,之间的距离大约是一跳之遥,利用这些小土堆就可以跳到对岸上。
小土堆上面长满了翠绿的小草,颇为湿滑,而且有些小土堆很松软,又刚刚露出水面,一跳过去就有可能压扁土堆而陷入水中,所以每跳过一个土堆都要小心挑选下一个踏脚点。突然发现清清的河面倒影着古格的影子,我环顾四周寂静无人,我站在河的中央,好有一种古墓丽影式探悠访古的昧道,此处绝对是劳拉下一个探险的绝佳首选。
回到古格的门口,格桑他们也起来了,但他们错过了古格的日出,LC已爬到了古格的高处,我打着手势告诉他,我要到下面的峡谷,回头见。
右面的河谷更宽,但已完全干枯,它位于古格的背面,壁立高耸的河谷悬崖就是古格天然的防护屏障。河床上裸露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我一人独自走在河谷中,却听到后面有马蹄的响声,我一停步回头望,声音就消失了,一走又响起来了,不知是否河谷回音的缘故。
对岸悬崖上两只仓鹰叫了起来,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我,我也抬头望着这两只仓鹰,大家就这样互相对视着,好象在对话一样。两只仓鹰突然一飞冲天,在河床上空滑过,还发出深沉的叫声。
声音低鸣而犹长,仿佛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我忽然想起,我站的河谷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古格城破之时,国王自杀殉国,剩下的精锐部队就保护着最后的子嗣从蔽道下到这条河谷中逃走,当时河谷中还有马膝那么深的水,马队正利用夜色的掩护静静地逃出河谷,快要成功时,敌军突然杀到,原来他们早已伏击于此。两军即时就在河谷中激战起来,河水都被染得血红,嘶杀声在河谷中回荡,战事经历了一夜,所有的古格勇士全部战死,无一投降。但天明检查尸体时却没有发现王子的尸体,而且那条从王宫通往河谷的蔽道也从未被发现过,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迷。
据说现在还有人在这条河谷之中找到破碎的古格盔甲。抬头望着天上飞过的仓鹰,我闭起眼睛,马蹄声又再响起,仿佛回到了当时那个时代,金戈铁马踏破冰河,从我身边一一冲过,河谷中充满了嘶杀的叫声。
回到古格门口,LC对我说:“嘿,你怎么了,我在山上见你傻傻地站于河谷之中,叫你又没反应。”
我说:“你有叫我吗?我听不见呀。”
珊珊她们也参观完了,走来对我们说:“昨晚睡得好吗?”
“又怎么会好,冷死了,一晚都没睡好,不过就可以在天亮时第一时间看见日出中的古格。”
待续
----
欢迎光临我的网站 留言薄
精美旅游风光图片及精彩的第一手游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