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沁园春---文学评论】>>【诗词】>>品味李清照《声声慢》

主题:品味李清照《声声慢》
发信人: hfl_258(-≯↑独醉↓の)
整理人: yerk(2003-03-24 22:32:53), 站内信件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这首词,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写作而成,也是女词人凄凉晚景最真实的写照。既没有幽深的典故,也无晦涩的辞藻,清新自然,只要稍通文词的人,不必借助任何注解,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无论喜欢不喜欢李清照本人,也不管喜欢不喜欢她的词作风格,却不能不被该词的艺术感染力所打动。这也是该词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词一开始,也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声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惆怅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先来看一看其音韵平仄变化的魅力所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
    “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有的只是凄惨悲凉和寂寞无助的心绪。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这就是大胆的艺术的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后人虽有很多模仿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对开头部分的进一步补叙和展开:在这忽暖忽寒的深秋,最不容易度过(最易引起愁思),几杯薄酒,又哪里能低档得住夜晚来临的寒风侵袭呢!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头顶上大雁飞过,更勾起人的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可今天自己孤影独立,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却已命赴黄泉,魂飞天外?” 仅只片片数语,却是意蕴无穷。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阙进一步描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景象。秋风频频吹打,黄菊满地凋落,眼看着就要憔悴死去,谁又有心情趣收拾呢?一个人孤独的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雨打梧桐,怎样才能捱到天黑呢?这时候,还不知道漫长的黑夜优惠怎么难熬呢?
    “好一个、愁字了得!”  嘎然收尾,言已尽,愁难了!



----

评是非得失,论成败兴衰.   
【评论空间】   
特约评论员hfl_258(独醉)--编号:001 

ps:我心正如智叟,死板无毅力,我自己是一个庸人,故以庸人目光看他人,庸人无谋也,随波逐流,以个人的短浅目光,量他人大志,罪过,如有得罪,多多包含。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