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封存永藏>>文学库藏>>现当代名家文丛>>余秋雨>>小人>>余秋雨--小人--4

主题:余秋雨--小人--4
发信人: russlel()
整理人: logon(1999-09-02 21:42:05), 站内信件
               (四)

  上文曾经说过,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需要为小人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也就给全社会带来一种心理后果:对小人只能防、只能
躲、不能纠缠。于是小人如入无人之境,滋生他们的那块土壤总是那样肥沃丰美


  值得研究的是,有不少小人并没有什么权力背景、组合能力和敢死精神,为
什么正常的社会群体对他们也失去了防御能力呢?如果我们不把责任全部推给封
建王朝,在我们身边是否也能找到一点原因呢?

  好象能找到一些。

  第一,观念上的缺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社会上特别痛恨的都不是
各种类型的小人。我们痛恨不知天高地厚、口出狂言的青年,我们痛恨敢于无视
亲友邻里的规劝死死追求对象的情种,我们痛恨不顾一切的激进派或巍然不动的
保守派,我们痛恨跋扈、妖冶、穷酸、迂腐、固执,我们痛恨这痛恨那,却不会
痛恨那些没有立场的游魂、转瞬即逝的笑脸、无法验证的美言、无可验收的许诺
。很长时间我们都太政治化,以某种政治观点决定自己的情感投向,而小人在政
治观点上几乎是无可无不可的,因此容易同时讨好两面,至少被两面都看成中间
状态的友邻。我们厌恶愚昧,小人智商不低;我们厌恶野蛮,小人在多数情况下
不干血淋淋的蠢事。结果,我们极其严密的社会观念监察网络疏而不漏地垂顾着
各色人等,却独独把小人给放过了。

  第二,情感上的牵扯。小人是善于做情感游戏的,这对很多劳于事功而深感
寂寞的好人来说正中下怀。在这个问题上小人与正常人的区别是,正常人的情感
交往是以袒示自我的内心开始的,小人的情感游戏是以揣摩对方的需要开始的。
小人往往揣摩得很准,人们一下就进入了他们的陷阱,误认他们为知己。小人就
是那种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却曾有很多人把他误认为知己的人。到后来,人们也
会渐渐识破他们的真相,但既有旧情牵连,不好骤然反脸。

  我觉得中国历史上特别能在情感的迷魂阵中识别小人的是两大名相:管仲和
王安石。他们的千古贤名,有一半就在于他们对小人的防范上。管仲辅佐齐恒公
时,齐恒公很感动地对他说:“我身边有三个对我最忠心的人,一个人为了伺候
我愿做太监,把自己阉割了;一个人来做我的臣子后整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过父
母;另一个人更历害,为了给我滋补身体居然把自己儿子杀了做成羹给我吃!”
管仲听罢便说:“这些人不可亲近。他们的作为全部违反人的正常感情,怎么还
谈得上对你的忠诚?”齐恒公听了管仲的话,把这三个小人赶出了朝廷。管仲死
后,这三个小人果然闹得天翻地复。王安石一生更是遇到过很多小人,难于尽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谏议大夫程师孟,他有一天竟然对王安石说,他目前最恨的
是自己身体越来越好,而自己的内心却想早死。王安石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
说:“我先死,您就会给我写墓志铭,好流传后世了。”王安石一听就掂出了这
个人的人格重量,不再理会。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小人水平更高一点,在王安石推
行新法而引起朝廷上下非议纷纷的时候,他写了长长的十篇《巷议》,说街头巷
尾都在说新法好,宰相好。本来这对王安石是雪中送炭般的支持,但王安石一眼
就看出了《巷议》的伪诈成分,开始提防他。只有象管仲、王安石这样,小人们
所布下的情感迷魂阵才能破除,但对很多人物来说,几句好话一听心肠就软,小
人要俘虏他们易如反掌。

  第三,心态上的恐惧。小人和善良人们往往有一段或短或长的情谊上的“蜜
月期”,当人们开始有所识破的时候,小人的耍泼期也就来到了。平心而论,对
于小人的耍泼,多数人是害怕的。小人不管实际上胆子多小,耍起泼来有一种玩
命的外相。好人虽然不见得都怕死,但要死也死在战争、抢险或与匪徒的格斗中
,与小人玩命,他先泼你一身脏水,把事非颠倒得让你成为他的同类,就像拉进
一个泥潭翻滚得谁的面目也看不清,这样的死法多窝囊!因此,小人们用他们的
肮脏,摆开了一个比世界上任何真正的战场都令人恐怖的混乱方阵,使再勇猛的
斗士都只能退避三舍。在很多情况下小人不是与你格斗而是与你死缠,他们知道
你没有这般时间、这般口舌、这般耐心、这般情绪,他们知道你即使发火也有熄
火的时候,只要继续缠下去总会有你的意志到达极限的一刻,他们也许看到过古
西腊的著名雕塑《拉奥孔》,那对强劲的父子被滑腻腻的长蛇终于缠到连呼号都
发不出声音的地步。想想那尊雕塑吧,你能不怕?

  有没有法律管小人?很难。小人基本上不犯法。这便是小人更让人感到可怕
的地方。《水浒传》中的无赖小人牛二缠上了英雄杨志,杨志一躲再躲也躲不开
,只能把他杀了,但犯法的是杨志,不是牛二。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
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污辱,然而高贵的生命不想受污
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旦付出代价后人们才发现生命的天平严重失衡。这种
失衡又倒过来在社会上普及着新的恐惧:与小人较劲犯不着。中国社会上流行的
那句俗语“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实在充满了无数次失败后的无奈情绪。谁
都明白,这句话所说的不是躲盗贼,不是躲灾害,而是躲小人。好人都躲着小人
,久而久之,小人被一些无知者所羡慕,他们的队伍扩大了。

  第四,策略上的失误。中国历史上很多不错的人物在对待小人的问题上每每
产生策略上的失误。在道与术的关系上,他们虽然崇扬道却因政治思想构架的大
一统而无法真正行道,最终都陷入术的圈域,名为韬略,实为政治实用主义。这
种政治实用主义的一大特征,就是用小人的手段来对付政敌,用小人的手段来对
付小人。这样做初看颇有实效,其实后果严重。政敌未必是小人,利用小人对付
政敌,在某种意义上是利用小人来扑灭政治观点不同的君子,在整体文明构建上
是一大损失。利用小人来对付小人,使被利用的那拨小人处于合法和被弘扬的地
位,一旦成功,小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逻辑将邀功论赏、发扬光大。中国历史上
许多英明君主、贤达臣将往往在此处失误,他们获得了具体的胜利,但胜利果实
上充满了小人灌注的毒汁。他们只问果实属于谁而不计果实的性质,因此,无数
次即便是好人的成功也未必能构成一种正当的文明积累。

  小人是不可多加利用的。雷君曜的《绘图骗术奇谈》中记述了不止一人先被
小人利用,后来发觉后认为有利可图,将错就错地倒过来利用小人的事例,结果
总是小人逃之夭夭,企图利用小人的人成了最狼狈的民间笑柄。我觉得这些故事
带有寓言性质,任何历史力量若要利用小人成事,最终自己必将以一种小人化的
丑陋形态被历史和人类所奚落。

  第五,灵魂上的对应。有不少人,就整体而言不能算是小人,但在特定的情
势和境遇下,灵魂深处也悄然渗透出一点小人情绪,这就与小人们的作为对应起
来了,成为小人闹事的帮手和起哄者。谣言和谎言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市场?按照
正常的理性判断,大多数谣言是很容易识破的,但居然会被智力并不太低的人大
规模传播,原因只能说是传播者对谣言有一种潜在需要。只要想一想历来被谣言
攻击的人大多数是那些有理由被别人暗暗嫉妒、却没有理由被公开诋毁的人物,
我们就可明白其中奥秘了。谣言为传播、信谣者而设,按接受美学的观点,谣言
的生命扎根于传谣、信谣者的心底。如果没有这个根,一切谣言便如小儿梦呓、
腐叟胡诌,会有什么社会影响呢?一切正常人都会有失落的时候,失落中很容易
滋长嫉妒情绪,一听到某个得意者有什么问题,心里立即获得了某种窃窃自喜的
平衡,也不管起码的常识和逻辑,也不作任何调查和印证,立即一哄而起,形成
围啄。更有一些人,平日一直遗憾自己在名望和道义上的欠缺,一旦小人提供一
个机会能在攻击别人过程中获得这种补偿,也会在犹豫再三之后探头探脑地出来
,成为小人的同伙。如果仅止于内心的些微需要试图满足,这样的陷落也是有限
度的,良知的警觉会使他们拔身而走;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只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内心对位而已,而一旦与小人合伙成事后又自恃自傲,良知麻木,越沉越深,那
他们也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小人而难以救药了。从这层意义上说,小人最隐秘的土
壤,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即便是吃够了小人苦头的人,一不留神也会在自
己的某个精神角落为小人挪出空地。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whack.engin.umi]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