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rk(破碎如空)
整理人: yerk(2003-03-24 22:35:43), 站内信件
|
接下来的白大省的性格特点完全体现出来了,十岁对“大春”的女孩心理,对西单小六的崇拜,对郭宏、关朋羽、小玢、白大鸣等等亲朋同学同事的处事态度,更加立体化的展现了她的特点与性格本质。她是一个好人,一个不受人待见,而在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私与无私之间总作出与常人无法作出的抉择的一个人。与关朋羽的关系虽然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但是还是能够体现她对生活的态度,很多时候是不谙事故,而她的生活逻辑真的让我们感觉怀旧的滋味,可在现代人的眼中,她这种人很难被社会认可,对她打击最大的是夏欣的生日,那是一个不很愉快的结局,而这个结局的产生完全是白大省处事哲学的后果,而夏欣对她的一番话深深的刺痛着她。确实,她作为一个已经成年的人来说太不成熟了,她这种人大家可以喜欢,可以认可,但是想要一起生活那也确实太难。俗语说过: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反过来,好得“完美”的女人那个敢接受呢?最后的结局,白大省还是说服自已,与走背字的郭宏走到一起。
白大省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处处歉让,小说中一语道破她生活态度的核心:做人要求的标准太低。比如白大鸣要与她换房,很明显那是不合理的,白大鸣自已都觉得理亏的。当白大鸣说出自已的想法时,白大省反应是强烈的,这是一个正常的反应,如果她一直这样反映下去,坚持自已的立场也就可以了,但她偏偏在过后,又前思后想,推翻了原来的做法,这真象是高考答题,第一判断正确,但是在检查的时候非要认为原来的答案有问题,非要必一下,把正确的答案改错了。同样的有许多事,白大省的第一反应都是正常的,但后面再加上她的分析,就显得白大省这个人是那样的不可理解。这也就给了作者一个感叹的机会:永远有多远。即然问出这一句,我想大家也就明白,永远是没有的,因为她表面上看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用远来分析就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因为远的东西就不能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没有存在,这永远还有什么意义呢?!
总是矛盾,总是在矛盾中白大省把她与常人正常思维的东西推翻掉,这就是她这个人物的特点。而这样她并没有得到什么,也确实她不需要得到什么,这是一个无法用平常的心理来解释的行为,那么我们到底是欢迎这样的选择的生活态度呢,还是对这种生活态度冷眼观之呢。从作者的最后的几段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非是赞赏她的这种生活态度,但是另一方面,作者还是认为白大省这种生活态度是应该存在的,并且还是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同的。
确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并非受到你自已的左右,而相当多的是决定你生活态度问题的时候,人是否无私则完全可以判断你对人生的衡量标准,高了,可能令人生厌,可能会攀高枝,可能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常见的是那些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而视力眼之流更是令人觉得这样的人生太没劲了。而标准低了,会往往被人认为是傻,是缺心眼,虽然口中称你是活雷锋,但是骨子里在说这人有病。因此,人生的目标应该正适合自已才正好,就象考大学报志愿一样,有些人估高了自已的分数,那么他报的志愿就很难实现,高分落榜成为一种现象,这就是对自已判断上的失误造成的人生挫折,而这也是我们人生应该思考的。
---- 评是非得失,论成败兴衰。
【评论空间】
特约评论员——破碎如空(yerk)
编号:007
--------------
你作工来我种田,
信马由缰听自然,
丰衣足食得其所,
君子荡荡无尤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