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usslel()
整理人: logon(1999-09-02 21:41:53), 站内信件
|
11
为写《平凡的世界》而进行的这次专门的读书活动进行到差不多甚至使人受不了的情况 下,就立刻按计划转入另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
根据初步设计,这部书的内容将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 会生活。
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历史性事件;而这些事件又环环 相扣,互为因果,这部企图用某种程序的编年史方式结构的作品不可能回避它们。当然,我 不会用政治家的眼光审视这些历史事件。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 种社会大背景(或者说条件)下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 背景下政治性事件的态度;看似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哪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 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克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但是,作家对 生活的态度绝对不可能“中立”,他必须做出哲学判断(即使不准确),并要充满激情地、 真诚地向读者表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人性。正如传大的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在任何艺术作 品中,作者对于生活所持的态度以及在作品中反映作者生活态度的种种描写,对于读者来说 是至为重要、极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不在于构思的统一,不在于对 人物的雕琢,以及其它等等,而在于作者本人的明确和坚定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渗透整个 作品。有时,作家甚至基本可以对形式不作加工润色,如果他的生活态度在作品中得到明确 、鲜明、一贯的反映,那么作品的目的就达到了。”(契尔特科夫笔录,一八九四年)。
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应该完全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甚至还有世界——因为中国并不是孤 立的存在,它是世界的一员)究竟发生过什么。不仅是宏观的了解,还应该有微观的了解。 因为庞大的中国各地大有差异,当时的同一政策可能有各种做法和表现。这十年间间发生的 事大体上我们都经历过,也一般地了解,但要进入作品的描绘就远远不够了。生活可以故事 化,但历史不能编造,不能有半点似是而非的东西。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 能在艺术中准确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
较为可靠的方式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报纸不仅记载于国内外 第一天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还有当时人们生活的一般性反映。
于是,我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 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
房间里顿时堆起了一座又一座“山”。
我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 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太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 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靡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 ,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
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这件恼的人工作做完。以后证明,这件事十分重要,它给我的写 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任何时候,我都能很快查找到某日某月世界、中国、一人省、一个 地区(地区又直接反映了当时基层各方面的情况)发生了什么。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whack.engin.um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