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ego(天地一沙鸥)
整理人: huangtm2(2002-09-03 21:34:42), 站内信件
|
在消费力还比较低的八十年代,客家地区卖“槌圆”的是挑着担穿乡过村挨家串户一角5分的卖的,记得那时常来我们村的是哪个大家称呼为“槌圆三”的小贩。“槌圆三”的“槌圆”够爽够脆份量也足,颇受贫民大众的欢迎~“槌圆三”的“槌圆”5分一个(有时也会优惠一角3个)。那个时候,5分钱买一个“槌圆”很大程度也是为了哪一大碗加胡椒粉与味精的“槌圆汤”。因此有些小贩为了招徕食客亦会很夸张的在锅里摆上几根不知熬了多少道水的肉骨头以显示其汤的货真价实。
传统的“槌圆”必须用刚杀还冒腾着热气的家猪后背为数不多的几条瘦肉为原料,而且不能用机器打,用那种大概2个厘米厚5个厘米宽几分米长的“槌圆刀”手工赫兹赫兹的把瘦肉敲成“肉饼”,当然生粉的用量也很需要技巧,多了太绵少了则难成型。不过现在纵使在客家山区也很难吃到这种“正宗槌圆”了,都是图降低成本用机器打,口感是不一样的。
这种口感在广州众多“客家菜”餐馆我是没找到过。在佛山倒是一个堂兄在张槎那边开的一家客家酒楼里还算可以,据他说,他曾经从梅县带来“槌圆机”让师傅尝试过自己生产肉圆,但由于一是肉不能在猪刚杀时及时拿到二是饲料猪肉 质等问题,最后还是放弃了,改为从梅县做好通过长途客车直接每天凌晨送来。可见外地想“COPY”都是有难度的~所以称为“特产”确实不为过。
在客家特产里除“槌圆”外,还有哪个叫“松源麦芽糖”的也是值得怀念的。
---- “有一种海鸥生下来就没有脚,它们一生都在飞翔,无法着地,它们一生中唯一着地的一次就是它们死亡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