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john(村长)
整理人: ashleyliu(2002-09-04 13:06:44), 站内信件
|
在梅江河谷平原上,由梅江与程江相汇地建立的梅州城,南齐(479~502年)是县治,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为州府,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梅州得名,因当时本地有梅溪(梅江),两岸多梅花之故。梅江自西北方流入,至百花洲纳程江后东南方流向西阳、丙村、松口而至潮州。
以梅江为界,梅城分江北、江南两城区。江北区为老城治地,街道多为近代建筑。江南区为新城区,多为现代化建筑。随着梅县华侨城、梅县新县城建设,程江也成为梅城的新城区。梅城的一江两堤建设使得梅城愈加漂亮。
1930年由庆安社桥会、渡江津老桥会会友黄文英等倡议,将会产及热心人士捐助,建成长83米、宽5.9米的程江桥,南岸百花洲、牛岗坪。1931年冬由梅县福济善堂等发起,海外华侨乐捐、国内大商号资助兴建的梅江桥,1935年竣工通车横跨梅江,长278.5米,桥宽12.1米,沟通梅城南北。1965年交通部门对梅江桥进行加固桥柱加宽桥面的同时,扩大两边人行道5米,延长桥身100米,降低了引桥的坡度,与凌风东路形成简单的立体交叉,改建了灯光设备,使梅江桥更加壮丽,形成梅州的象征。1980年起,在梅江桥下900米处的杨桃墩架设东山公路大桥,主桥长348米,可供4辆汽车并列通过,两边人行道各宽2米,此桥于1986年12月1日通车。1988年又有嘉应大桥建成通车。近几年又有梅州大桥、剑英桥建成。
梅县素有文化之乡誉称。宋哲宗(1086~1100年)时,谏官刘元城被贬梅州,在城内设立梅城书院,聚士讲学;宋崇宁时,知州刘焕创设小学四所,收童就读,加之科举制度,文教更兴盛。明清以来,科甲鼎盛,蜚声海内外。清乾降年间,嘉应州官王之正在署前立人文秀区牌坊,以示本地文风之盛。清末,黄遵宪创设嘉应兴学会议所,并主张愈趋愈简,愈趋于便的简化汉字,提倡一种明白晓畅,备其达意,适应于今,通行于俗的新文化,竭力提倡新学,培育人才。1945年,梅州镇中小学生6万余人。五十年代以来,文教事业发展更大,仅梅州城就有国家重点、省重点、县重点中学数间,其中梅县东山中学每年为大学输送了很多优秀学生。从2000年3月22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将嘉应大学、嘉应教育学院合并基础上建立嘉应学院,教育事业比较发达。
梅城以机械、纺织、电子、卷烟、制药、食品、建材、印刷等轻工行业为主。
梅州镇是千年古城,名胜古迹多,虽经历代沧桑湮没,今仍存或重修的有八角亭、人境庐、孔子庙、千佛塔、状元桥、吕帝庙、安定书室、嘉应古桥、曾井等古迹。城东的文化公园毗连体育场,园内花木与岭南园林建筑颇具特色。新建百花洲影剧院与剑英公园、剑英图书馆都吸引海内外游人。八十年代中期梅县机场的通航,有波音737中型客机飞往广州、香港等地,山城蓝天架桥跨越时空界限,与内地和海外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外向型经济;广(州)梅(州)汕(头)铁路九十年代中期通车,梅坎铁路以2000年9月通车,沟通了粤闽的交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