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eijian73(蜉蝣)
整理人: dannylu(2002-09-28 00:08:28), 站内信件
|
王羲之的《兰亭序》,世人多谓“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一云云,自然不是谬赞。但真迹如何,终究见不到了。因为唐太宗出于挚爱,已经把它做了殉葬品。古人的殉葬之举,未免有点像今天的儿童,睡觉了便要抱着日间所玩的小熊。但是就其心意,毕竟是自私和残忍的。就为了唐太宗的自私,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冯承素的双钩摹本了。
其实也不能太怪太宗的自私。殉葬于古时候是十分风行的比之死抱财富,唐太宗还算是风雅的吧。即使如名士嵇康,当年也不肯传曲于袁孝尼,在他面对三千太学生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的时候,长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这时候的他,也有一丝的后悔吧。因为没有后继者,绝世之曲将要变成他曼妙手指的殉葬品了。失传了多年的《广陵散》,隋唐年间又有在宫中流传,这《广陵散》的曲谱由何而来,大家就不妨大胆假设了。金庸先生的假设是:魔教大长老曲洋为了《广陵散》,连挖了西汉、东汉皇帝和大观的坟墓二十九座,终于在蔡邕的墓中发现了曲谱。由此作出了《笑傲江湖》。
有了殉葬品,盗墓这一行业也就应运而生。于是最后被掘出的稀世珍宝和盗墓者都成了传奇。中外文艺作品皆有描写。狄更斯的《双城记》就是以盗墓者杰里为开头的,电脑游戏力作《古墓丽影》是对大众盗墓心理的模拟美丽的劳拉带领玩家进入墓穴历险的角色;好莱坞电影《木乃伊》系列则轰轰烈烈的演出了一场干尸对擅闯墓穴者的追杀。
就象怀揣珠宝在外夜宿,死人们也顾虑到自己在天地间漫长的睡眠,因此加造墓穴和在墓穴中设置机关是少不了的,传说成吉思汗共造假坟七十座。这方面评一个吉尼斯纪录,中国的帝王们有机会入选。生前碌碌,还要为死后营营,这也是他们的命运吧。在中国人看来,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继续,生前的享受固然要跟进墓穴,生前没有享用够的,身后还有纸钱、纸汽车、纸别墅……喜欢《兰亭序》到极处的唐太宗,不知有没有好好读一读它。王羲之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好不虚诞。然而死和生,该怎么破解?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大问题。对死亡是怎么是个态度,谁都可有自己的打算。假如你不打算相信轮回,不打算相信天国和沉沦,不打算相信仙境和魔界……你可以像陶渊明和白居易那样诚实的安慰自己:“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从来的地方来,往去的地方去。生的源头死的尽头,都是那么长远深邃。我们所有的只是短短一程,在这路上,“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那是多么的畅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