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yhzk(民工庚)
整理人: arai(2002-08-31 15:54:12), 站内信件
|
对有车族而言,在居高不下的养车费用之中,最令人头痛的往往是维修养护费用。缴税费,买汽抽,车主没有选择余地‘但车辆的维修养护消费者却可以选择;然而实际生活中选来选去,还是难免挨宰。据调查,有车族对汽车维修最“看不懂”的问题,涉及工时费、配件价格和管理费等方面。“看不懂”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消费者对眼下汽修费用结算方法不了解,有的则是因为现行法规太“高龄化”,已不适应现实需求。
据了解,按照行业统一规定,工时包括生产工时、管理工时、仓储工时和整个行业社会劳动必要时间等。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平时所说的修理一台车,两包多少工时,大修多少工时,也并不是指维修时所用的时间,而是各个环节的单位价值总和。一个工人修一小时就是1个工时,这是一种绝对错误的概念。平时,消费者只看见修理工人在工作,以为工时费就是人工费,其实修理企业为修你的车所付出的仓储、管理和维修工维修费用,都已经被算进工时费里,你都得照单全付。一些私家车主会质问维修店;为什么短时间就解决的问题要算那么多工时,原因就在于此。但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修理广可以随意收取维修费用。即使是一台车同一部位,因为故障原因不尽相同,修理难度也会不一样。根据通行的“工时”概念,修理难度高,工时费就会增加,费用跟着故障具体情况和维修难度宠,而并不跟发生故障的部位走。认为某部位出问题就一定是多少工时,虽是一种误解。但这也为某些维修店钻现行规定的空子提供了方便。目前使用的汽车行业维修结算制度制定于1992年,当时街头行驶的基本都是普桑,因此现行规定中几乎没有对其它品牌和车型的维修结算进行规定。这是一个大漏洞’,老实的维修店按普桑标准略加提高和客户进行结算;不老实的就会漫天要价。碰到这类问题,在新政策末出台前,消费者最好多走几家维修店进行比价后再作决定。
同时,新政策出台也已为期不远。去年底,一整套新的汽车维修结算工时定额制度已制定完毕,并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新规定在车型和种类方面显得非常完善。乘用车、商用车,市场上正在销售的所有主流车型及型号的维修结算工时标准应有尽有。另外,还较原来细了很多。同样是乘用车,不同的排量和品牌,修同一个部件,收费标准会有很大差异,即便是同一品牌同一型号同二部件,按修理时具体情况不同,收费也将不同。有章可循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根本解决。
根据可靠消息,为了增加工时收费的透明度,行业协会已经制定了更新更细的收费标准,并拟将新收费标准的计算公式和结算工时价格制作成软盘,在有条件的修理场设立触模式计算机,这样,每位车主可以自己计算,一进门就能知道要花多少钱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记者随意走进了汉阳郭茨口路边的一个小型修理厂,这个修理厂大致有四十几个平方米,屋内弥漫着烟薰味、汗酸味,昏暗的厂房显得杂乱无章,好像走进了一个废弃多年的地窖。在这个修理厂里,与上百万元的进口烤漆房配套的竟是;台几乎散架的二手国产空气压缩机。我看见工人的工具箱里,既有先进的解码设备,也有从摊上买来的劣质五金工具。我问厂主为什么不购买好一些的修理设备,厂主说买那些进口设备已经花了不少钱,配套设备和五金工具能凑合着用就行了。据专业人士说辅助设备和五金工具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到维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虽然进口轿车技术早已跨入电脑时代,车有什么样的故障,电脑检测下就可以,既准确又节省时间。而国产车的维修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车子出了问题,只能凭维修人员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来判断一辆车在不同的修车厂非常可能被“诊断”出不同的“病”,挨宰是跑不了的。
一位车主曾经有过这样的修车经历:他来到一家修车厂,经过检测,修理工判断,可能有一根电线断了。他们打算用电工刀割开线束,然后再跨接一条线,来检测究竟是哪根线出了问题。于是维修人员从工具箱里的线中随便找出一条电线。没有经过必要的性能检测,并说:“先跨根线,管它呢。”丝毫没有考虑在断线头还没有包好的情况下,假如再跨一根线,在转向、磨损当中接触到打铁了会比较容易引起电脑烧毁。这说明修理厂还存在人员素质较差的问题。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汽车维修业从业人员共240万。其中70%左右的人只具备初中文化水平。枝工多为农民工,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真正具备诊断汽车故障的能力的技术工人还不足20%。而日本汽车维修行业中,这一比例达到了40%;美国汽车维修行业中这一比例高达80%。我国汽修从业人员大多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修车知识,国外的汽修企业都有严格的人员认证体系。以目前现有维修人员的状况,车子屡修屡坏屡坏屡修的现象常有也就不足为怪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