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虞美人---影视评论】>>心灵的渴望:hunger和《黑鹰降落》

主题:心灵的渴望:hunger和《黑鹰降落》
发信人: submerge( )
整理人: bazihu(2002-08-29 23:09:51), 站内信件
2002年,距离93年美军“进入”索马里已经接近十年了。十年之后,好莱坞发布了电影《黑鹰降落》用来怀念那场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实质。我只以为这不过是越战电影的另一种翻版,不过又是一部美式英雄解救贫困第三世界的表演,我只认为,这不过又是“蓝博”或者“辛瓦斯格”式的好汉在银幕上的另一次冒险。

但是,看完了整部电影之后,我才发现并非如此。这部电影没有表演任何的个人英雄主义。至少,英雄主义已经不是它主要表演的主题了。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苦难。一种处在战争和社会动荡之中人类集体承受的苦难。看完之后我有点困惑了。难道好莱坞的风险投资者突然开始良心发现,不再荼毒人类已经接近枯竭的心灵,而主动承担起了社会教化的责任?资本绝无如此纯洁的目的和追求。

在一开始,电影便用沉重的音乐和凝固的画面来渲染一种悲痛的气氛。那苍老的男声陈述般的吟唱中,一个在风沙中凋零衰败的国度一点点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死亡和饥饿,最是人类所不能承担的重负。一瞬间,那扭曲的弦音便揪住了人们的心,迫使人们不得不往下看。

那最开始的那首歌,那在那行沉重的字背后的插曲,后来我才知道叫作《hunger》。是的,好莱坞的观众们已经饥饿了!他们在陈旧的美式英雄日复一日的胜利里饥饿了,他们对于银幕上那些看惯的好汉烦腻了。他们渴望更深刻的,可以满足他们负罪感的故事。于是,出现了《黑鹰降落》。唯一可以使好莱坞冒险的,只有票房,而绝不是美国征服世界的雄心,更不会是人类的苦难或者由这种苦难出发的同情与哀怜。

但是,我们仅仅就艺术的角度而言。这部电影所表达出来的这种同情和哀怜,却是相当成功的。它和过去的那些美式反战电影所不同的是,它没有再单独的描述某个战士在战争中的个人遭遇,用以揭示人类在战争中普遍遭受的痛苦。这些电影比如《现代启示录》,《猎鹿人》等等。(很随便可以从越战电影中翻出一大堆来,因为太多,太公式化了!),而是从整个人群的高度,把战争的残酷直接带给观众。比如还是开始的时候,巡逻直升飞机经过索马里某个城市的郊区,看到的联合国发放救济难民的粮食的场景:那些为了争夺粮食的难民,和那些游击队。扫射的机枪子弹在人群里爆炸,那炸开的血肉和惊恐弥散的人群,这些真实的细节刻画无一不使人对战争的灾难有战栗般的体验——战争,绝对不是周末的野炊和远足,它的痛苦和死亡是真实的!《黑鹰降落》在这方面做得是如此成功,以致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很久都不能动弹。长久的沉浸在一种哀伤和震痛之中。那在索马里城市上空缓缓旋转的直升飞机旋翼,那枯燥得近乎冷酷的发动机轰鸣声,那几近凝固的画面,那些朝着美军飞行员围拢过去的目无表情的索马里游击队员,在黑房子里游击队高级指挥官愤怒中对美国人所说的话:“这是我们的战争!(93年索马里战争是内战)不是你们的!”……最使我震惊的,还是开始的那一幕和那首插曲。

三毛作品《哭泣的骆驼·沙巴军曹》,讲述的或者就是这同样的痛。军曹沙巴,是一个西班牙殖民部队——沙漠兵团的一个连队在一次战斗后生存的最后一个人,故事中讲到沙漠兵团接到命令准备撤离,连同阵亡将士的尸骨一同带回国内,当士兵们掘开坟墓,沙巴军曹 跳入沙坑,如同拥抱自己的新娘一般激动的把那些沉睡的兄弟一个个抱出来,用布包裹起来。

我第二次读《哭泣的骆驼》时,才注意到这一篇。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我眼睛真的有点发痛。那抱着那风干的尸体哭泣的军曹是一种什么样的悲痛,我们理解得再深刻都永远不能替代。就像这电影中开首的这首歌曲里面不断重复的那样,那个时候,我们还是如此的年幼与无知。“so younger”!那把嘶哑的声音,竟是如此的沉重与悲痛。不但是因为我们的年幼和无知,更是因为我们都必须同样面对的最后的大无助和大孤独。以及这最后来临的大无助与大孤独之后必然的迷惘与绝望。谁不渴望摆脱这迷惘和绝望,谁不渴望得到垂怜和关怀?可是,我们真的值得这种垂怜和关怀吗?

附:

1.hunger

2.引用页面:黑鹰降落·电影音乐



----
偶尔便来这里看看吧 
>顺便也来这里看看吧 
上社个人文集:深蓝的故事!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明教刺客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