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uyuefeng.vip(六月风)
整理人: leonard_soup(2002-08-29 23:24:23), 站内信件
|
韩国新乡村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李水山(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提要:
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
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
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
、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
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文着重对韩国新乡村运
动的发起、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客观的介绍和分析
。
一、发起新乡村运动的社会背景和科学依据
韩国山多,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
多。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
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
郊最为显著。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基于这种国情
,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韩国得以
快速、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1
)国民的科技水平;(2)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ethic)水平。1945
年韩国光复后,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
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
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动
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地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相互
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贫富差距爆发户和贫困户之
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加上学潮频繁,社会不断
动荡,民愤一触即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年轻人
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
序。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
的口号作为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
韩国的学者们认为,要想提高人力资本两个重要因素的水平,必
须通过一种措施提高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使其与国民经济和科技发
展相辅相成、比翼双飞,才能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进步(见
图)。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扩大,从国外引进新科技
并不难,但是国民的伦理水平,如勤勉、诚实、节俭、自助、协同等
思想、精神、意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国民的生活伦理
与本国国民的文化、宗教、道德、民族、民俗等内在的诸多因素密切
相关,而且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伦理具有必须依靠本国国民树立与提
高的本质特征。如果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
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运动,使国民长期受抑制而潜在的良好的社
会伦理再次迸发出来,就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效能。60年代末,韩国
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
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这种社会背景,从客观上
要求韩国的农民振奋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体,建设家乡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图:新乡村运动与韩国国民科技水平和生活伦理的关系(缺)
二、新乡村运动的发起过程、主要内容和社会效益
(一)新乡村运动的发起过程
韩国政府自1962-1971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
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第
一个5年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7.8%,而农业发展速度仅为5.3%,
第二个5年发展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而农业发展速度只有2
.5%,前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
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
,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
居民的50%,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
流动。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
。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
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
,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为解决这一农村与社会问题,韩国政府在实施第三个5年计划时
(1972-1976),把“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
,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位(其它两个目标是扩大出口和发展重
化学工业)。在此期间,韩国政府投资20亿美元,启动农村地区的综
合开发。但由于有效利用资金投入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加上农民
立足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不足,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匮乏,
导致资金投入效益并不明显。根据这种实际情况,韩国政府自1970年
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
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
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乡村运动先在农村
开展以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
范围扩大。
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的所有农村免费平均
提供了300袋水泥,并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的
公共事业。当时韩国的农村平均每村有80多户农民,每户4袋水泥,
按当时的市价计算相当于4000韩圆的政府支援。地方政府为了利用好
这些物质,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
所,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
村民们得到这些援助物质后,纷纷组织动员起来,共同出力合作
完成了村里的公共事业。发起新乡村运动的第一年,村民的反映比政
府预期的还要好。第一年,全国35000个村庄中的16000多个村表现积
极,成绩显著;第二年,政府对这些成绩显著的村庄继续提供援助物
质,平均每村增加到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政府还将35000个村划分
成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佳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
。政府的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1973年,全国农村中的约
1/3被划成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基础村基本
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为自立村。
(二)新乡村运动的发展过程
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乡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
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
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
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蓄禽品种等。
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质,激发农民自主
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由中央内务
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乡村运动中央协议会,
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乡村运动中央研修院,
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新乡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
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
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2,扩散阶段(1974-1976年)
在这一阶段,新乡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
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
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
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
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
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
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
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在这
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 3,充实和提
高阶段(1977-1980年)
在这一期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
火,政府推进新乡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
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
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
农工开发区建设。在这一阶段,国内政治不断动荡,新乡村运动受到
种种批评和责难。经过调整以后,新乡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
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
群众活动。
4,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
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乡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
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乡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
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
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
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
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时,农村居民普遍
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 5,
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
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派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
农村地区扩散,新乡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
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
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
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乡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
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
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
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
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
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昂然地传承着新乡村运动的精
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三)新乡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
新乡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活环境上,其理由
是:(1)农民当时最为迫切的要求是改善自己的居住生活条件;(2
)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更容易启发农民并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
应。新乡村运动就是在这种农村社会背景下发起,又通过一系列实实
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1,改善农村公路
当时的韩国农村,从地方公路到村级公路既狭窄又弯曲,没有桥
梁,各种车辆和农机具无法通过,交通十分不便。新乡村运动初期,
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公路的工程。1971-
1975年间,全国农村共新架设了65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
米、长2-4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
村外,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村民们又自发起来,修筑了许多政府
还没有顾及到的大小河堤。不少农民无偿让出了自己的土地,供村里
修路。新乡村运动发起后,很多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村里选出男女各
1名担任新村指导员,妇女活动在新乡村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改善住房条件
1971年,在全国250多万农户中约有80%住在苫有稻草的茅草屋
,但到1977年,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住进了换成瓦片或铁片房顶的房屋
,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由于改善了农村周围的公路,水泥和钢筋等
物质的运费也大大降低,很多农民从外地运来水泥和沙子,改善屋顶
工程逐渐转变成以建新房为开端、建设新农村的事业,政府也积极给
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
3,农村电气化
60年代末,在韩国的农村只有20%的农户按上了电灯,其余的农
户还在传统的煤油灯下生活。到1978年,全国98%的农户都装上了电
灯,90年代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新乡村运动初期,政府鼓励竞争,
优先给积极参与的农村供电。随着新乡村运动的深入开展,农村电气
化得到迅速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期间,由政府补助一
部分,农民借用低息贷款,加速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的生活发生
了相应的变化,家电得到了普及,农民为了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
就要储蓄,这又促进了农村储蓄业的迅速发展。
4,农民用上自来水
自古以来,韩国农民饮用井水,而传统的井水既不卫生又不方便
,需要花费很多劳动力和时间。当时,能喝上自来水,对农民来说是
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乡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自觉地动员起来,把山
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因地势高,不宜引
水的村庄,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厨房,用抽水泵取水。80年代
,普及使用汲取地下水的井管挖掘机,农村的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
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
5,推广高产水稻品种
新乡村运动初期,政府开始推广“统一系”的水稻高产新品种,
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1970-1977年,水稻的每
公顷单产从3.5吨增加到4.9吨。农民们在水稻生产中,学到了共同合
作的“集团栽培”方式。水土条件相近的10-30户农民,在掌握先进
耕种技术的班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
直到收获。这种共同协作的“集团栽培”,使得水稻高产品种在极短
时间内推广到各地农户,提高了全国农民的水稻栽培水平。
6,增加农民收入
在韩国,农户收入由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两部分组
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农户收入中的非农收
入所占比重逐步增大,预计到2004年,非农收入所占比重从1994年的
35%增加到50%。韩国农民收入的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1970
年,农户年平均收入为25.6万圆(当时可折合成824美元),按每户6
口人算,人均收入137美元;1978年农户年平均收入为3893美元,人
均649美元,即使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户的实际收入也大大提高
。韩国农民的收入急剧提高,得益于如下几个因素:(1)自1973年
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水稻新品种;(2)自70年代中期,政府为
保护“统一系”水稻新品种的价格,给予财政补贴;(3)部分农户
改种经济作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4)政府以新乡村运动的名义
,大量投资,扶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7,农协组织的迅速发展
70年代的新乡村运动,对于韩国农协,尤其是基层农协的发展作
出了很大贡献。自古以来,韩国农民因贫困交加而没有多少储蓄的习
惯,但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到农协金融机构储蓄,而
且储蓄额也不断增大。1971年每户农民的储蓄额只有4300韩圆(时价
12美元),而1978年增长到24.5万韩圆(500多美元)。随着农民储
蓄额的不断增加,由农协提供的农业生产资金也不断增多。60年代中
期,由农协提供的生产资金中,70%来自政府的财政资金或金融资金
,而到7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下降到25%。农协的信用资金主要来源
于农民的储蓄,农协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妇
女组织在发展农村储蓄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新乡村运动注入了
新的活力。
除了金融业外,在流通方面,农协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民在
种植水稻高产新品种的过程中,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农资、建
材、家电等物质也都由农协来组织提供。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协的规模也迅速得到扩大。70年代,全国基层农协数为1500个,大
致与邑为单位的行政区域数相近,一个基层农协对1000多户农民开展
业务。一个基层农协的工作人员从1972年的6名增加到1980年的18名
;一个基层农协受理的资金从1977年的4300万圆增加到1980年的23.4
亿韩圆(330万美元),其中180万美元来自信用事业,100万美元来
自经济活动,50万美元来自公共福利保险事业。由此可见,基层农协
在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8,兴建村民会馆
新乡村运动一般在冬季农闲期间开展,但在当时很难找到村民能
集中讨论活动的场所。所以,从开展新乡村运动的第二年开始,各地
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农民有了自己的会馆以后,不仅用来召开各
种会议,还用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为在农忙期间节
省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在村民会馆中办起了公共食堂。妇女会在
村民会馆中还举办了公共交易场,降低了产品的流通费用,节省了村
民的购物时间。村民会馆收集了包括农业生产统计资料和农业收入统
计资料在内的各种统计资料。村民会馆还经常向村民展示本村发展计
划和蓝图。在村民会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农民不是只通过书本,而
是在各种实况展示和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民主决策和管理的真谛
,也学会了与各级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进而加快
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能力。
三、新乡村运动遇到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
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
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其中,果农、菜农占较大比重的汉城市郊和
济州岛的农民收入最高。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也显著提高,每
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
,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
新乡村运动在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
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遇到了种种难关,如新乡村运动的理论研究落后
于社会实践;在城镇开展此项活动并不理想;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
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农村
劳动力后继乏人日趋严重;对乌拉圭回合以后开放农产品市场缺乏研
究;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效益
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没有更为有效的对策等。在这一期间,韩国
的新乡村运动组织也组织开展过一些有效的活动,如“一区一社一村
一品运动”、“农产品直销”、“城乡姊妹联系”、“文明市民和家
庭活动”,以及敬老、环保、交通安全等活动。这些都无非是城乡、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内容,尽管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资金投入
、科技教育、民间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有直接关系,但是农民通过新
乡村运动树立的勤勉、自助、协同精神和意识仍鼓舞着韩国农民积极
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主人翁意识和勤劳致富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韩国开展新乡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
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
12000多人参观、学习和取经,有些国家的总统、各部部长亲自带领
考察团组学习、考察。中国农业部、中国农学会在绿色证书培训、科
教兴村活动、农村科教扶贫、农村综合开发等项活动中,与韩国新乡
村运动组织机构、全国大学教授新乡村研究会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
交流与合作,据2002年4月统计,在全国开展科教兴村活动的村庄已有
3000个。韩国在推进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遇
到的诸多社会问题与我国目前遇到的社会问题极为相似,韩国的新乡
村运动发起过程、主要内容、社会效益及经验教训,对我国调整农村
政策和产业结构,研究农村与农民问题都会有有益的启示。
(《中国研究》:www.nows.com/c,欢迎转载,欢迎订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