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医学保健>>● 心理工作室>>〓 健康生活 〓>>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询(下)

主题: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询(下)
发信人: 2338366lili(雪枫林)
整理人: xiao_lun_xun(2002-09-17 14:49:49), 站内信件
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询(下)    

  (D)如何克服学生会成员因学习、工作、休息、娱乐所引发的心理问题。闲时,笔者也常常与学生会同学聊聊天,言谈之中,他们少不了因学习问题,工作问题而心情不好,多愁善感的情绪在无声滋长。学习上有困难,工作上遇到挫折,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常常感染着笔者,言者大都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味道。不必多说,学习乃学生之根本任务,要正确地灵活地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咱红军”“擒贼先擒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学习,学习跟不上,必影响一天的心情好坏,工作的热情与否。试问学习几科不及格,你工作会happy得起来吗?处理好学习是工作自信的源泉,是工作顺利的保证,是关键,真正会工作的同学是会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休息与娱乐的关系的,四者在正确的安排下是相协调的,而不是矛盾的,对立的,更不应是顾此失彼,主次颠倒的。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们的同学就把一切归罪于工作,这是不正确的,但却是令人可理解的。有的同学甚至陷入学习与工作的恶性循环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常会冒出一个念头来:我究竟学到了些什么?我已掌握了多少技能?还要多少的努力,才能让我有找工作的自信呀!我的力该往哪里使,我的汗水该往哪里滴呀?天啊!我的未来该怎么办……心头一阵迷茫,心事重重,夜不能寐,每当这时逃避的心态占了上风,命令自己不去想,实不敢想也不愿去想它,只想等天明,继续迷失的过日子,不去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感觉非常的难受,特别是在如何面对父母的时候,当学习遇到困难时(跟高中相比),学生承受“痛苦”的性质已悄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同学们考场上吃过不少败仗,但毕竟自己是一直在努力着,奋斗着,心里虽然会不好受,但自己心是安的,是不辜负家人的,可以坦然的对自己说:我一直在努力,我尽力了。而今在大学里念书,在各种原因下,同学们都逐渐放宽了对自己的要求,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对未来迷茫担忧的时候,我们的同学就自己给自己压力了,这种压力来源于父母的亲情,认为很对不起父母,迷迷糊糊的在大学混,再想多几下,问题没解决,心理问题倒来了不少,表面上,同学们笑容都很灿烂,在操场上有说有笑,可灰色却隐藏在内心深处,时不时,乌云就会遮住那心灵的太阳。这里就存在一个极大的心理矛盾问题在里头,那就是思想上一开始就受那“美好蓝图”影响,一方面很想认真的学好专业课,一方面又想过那轻松自由“美好蓝图”般的生活,认为到了大学,不应也不该过那“高中时代”的日子了,应过上多彩的大学生活,当然,有事没事,旷个课,早上懒觉睡到8:00分,不吃早餐,既省了一笔钱,又符合近来“资金短缺”,发誓须尽量减少财政输出的英明政策,一个月的钱试着两个月用,不见得自己瘦到哪里去,关键睡的多,休息的好嘛!说不定身上还能长骠呢!再者看到人家减肥那么辛苦,苗条一点也好,反正咱苗到肥容易,肥到苗可就难了。有的同学左手豆浆,右手面包,从宿舍门口啃到教室口,跟工人左手面包,右手锄头一样,“忙”的要命,时间就是金钱嘛!近来学习“勤”的很,“苦”的很,英语苦战要过四级嘛!这些,自然成了大学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还是由于受那“美好蓝图”的影响,上课要看报纸,美名曰:支持那可怜的中国足球嘛!图书馆的小说此刻也翻的勤。礼拜天宿舍自然呆不主,阅览室又坐不住,只好坐车到北京路疯去,漫步上下九,吃遍广州风味,看够羊城花花世界,端的潇洒自在,这样广州念书才不算“百过”了,而且妈妈说过的:要在广州工作的话,路要熟嘛!每月花它几百块钱,属将来工作需要嘛!呜呼!竟是如此理由,跟贪官们假公济私搞视察的口吻差不多呀!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已知,名校学生与高职生们存在着客观差别,证明我们要赶上别人是要花更多的时间和汗水的,“笨鸟要先飞早飞苦飞”,这一点同学们似乎缺乏认识,无法正确客观的剖析自己,本来“有多少的‘才’,就烧多旺的火”,但我们的同学似乎把那仅有的‘才’,分成两半烧了。既想学习,又摆脱不了“美好蓝图”的思想,去过高中般无味的刻苦的生活,觉得思想不如流,没“大学味”,就这样,学习与工作,休息与娱乐,四者对立了,矛盾化了,自己吃不开了,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慢慢浮出了水面。更可怕的是,很多同学清楚地看着生活中的自己一步步走进迷茫的生活,而不去拉自己一把。  
  看!这年头什么事都有,如今报纸又登了,国家欲出台大学校园允许结婚云云。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应充分认识国家政策,政策有些是依据大体情况而定的,不可能依样画葫芦的往每个学校乱套,一切工作还得回到实际中来,比如第三、四批的学校,学生学都学不过来,正处于学习时期,生活费都要眼巴巴的翻看日历,法律却欲允许其可婚,跟晚婚晚育的精神背道而驰,笔者认为这纯属过火行为,对学生起一种误导和怂恿作用,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弊大于利,只会让心理问题重重的学生更加吃不消,真是“孙悟空大闹天空,唯恐天下不乱”,有什么好处在里头,笔者这双拙笨的眼,暂时还看不出来。(sorry,好像跑了题)  
  好了,经过一番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纵深分析后,我们已经能基本回答和解决本文开头的提出的问题了——“学习,为什么是困扰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最大心理问题了。笔者认为,没什么包治百病的具体的灵丹妙药,奉献给各位网友和专家学者,只须深刻地,客观地剖析自己,正确的评价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用自己有限的一把”才“,有限的在大学岁月中,烧旺学习这把火,烧旺工作这把火,试着慢慢解决一些问题,外因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嘛!其次,多举行班会,讨论一些突出问题,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二)高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到底还要不要?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笔者又提出一个有点旧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共同探讨:高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到底还要不要?笔者认为,这一经过高考洗礼的辛苦培养的优良传统,说丢就丢了,太可惜了,丢一天,要找回它得花二天,丢一年,找回它须花二年,坏习惯一天就会,好习惯长时间形成。丢之,可惜,不仅把优良传统丢了,也把“咱红军”的未来也丢了,我们跟别的院校学生比,看到差距要有危机感,不要做小学课本里的“寒号鸟”,冬天来了才筑巢,要笨鸟先飞早飞苦飞,付出更多的汗水,拉近他们距离才行,这就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学习上吃苦耐劳的精神,方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有所前进。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这高职类学生的制胜法宝,也许我们的同学认为,艰苦奋斗精神随高考完已过时,我军已“飞夺独木桥”,高考硝烟散,天下太平矣!殊不知大学里要学的东西可比任何时候都多,咱不说别的,交的钱就多,唉!说到钱,笔者不觉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学们平时到市场去买桔子,发现店主买给别的顾客1元/斤,买给自己就1.2元/斤,2毛钱差距,就意见大发,说坑人,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大学生获胜,终以平等价格1元/斤成交,而反映在高的学费上就一声不吭了,都是同样的学费,有的同学学的知识多,有的学的那么少;都是同样的学费,一个留在城里,一个只能回家闲呆。与买桔子相比,学生顾客的好处咳多了,交同样的学费,知识任你拿,你能走多少就拿走多少,可你怎么就甘愿拿这么一点呢?差距那么大,却一点都不觉自己“亏”了,还整天嘻嘻哈哈的,看来是松散的思想冲散了经商的脑细胞,一点都不会“做生意”了,只会到广州x村做小本生意。有人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在大学是会被人笑的,这纯属思想不端正的表现,安乐主义在作怪,艰苦奋斗精神,笔者认为非但不落后,而且一直在向前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同学们用汗水以不同的方式给它赋予新的意义。比如高中的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创造者的同学们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笔者认为高职类院校的同学要继续发扬高中的艰苦奋斗精神,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去再次赋予它新的意义,创造富有时代特色,乃至个人特色的全新概念的大学艰苦奋斗精神,并反映在思想上,学习,工作上。这是振奋人心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三)一辞是否了之?  
  针对一些同学欲辞去工作来应付学习的表现,笔者表示理解,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有一种逃避困难的心态在里头,逃过学校,逃不过社会(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实践亦多次证明,在社会上,工作和休息娱乐吃得开的同志,早在学校时就吃得开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有时,我们遇到困难,不能不试着去解决,就想到逃。  
  总之,太忙不好,太闲不好,日子要过得充实,合理,健康,有规律,有节奏。也许,这才是大学生们应追求的生活曲调。  
  (四)学费,生活费引发的心理问题。  
  存在一部分同学因家庭困难,学费,生活费困难而辛勤不佳,这类同学承受着学习,工作,生活费的三大压力,思想包袱可谓不小,心理问题亦较突出,有时会常常陷入对大学生活的担忧中,笔者认为,在自己还未创造财富之前,想太多对事情无帮助,既累又伤身,这种情况下在学习上就更应有所作才对,不妨试着以“社会分工”的角度去认识自己跟父母大这一层关系,即一方学技能,一方出学费的关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力求一种“等价交换,使价格尽量符合价值”,这点道理形式上跟旧中国革命时:“蒋介石出人,美国出钱出枪”般颇有点相似,只是“蒋”不争气而已——如果勉强比喻行的话,就适当给自己减减压吧!  
  (五)新生入学的一些心理问题。  
  情绪低落大概是新生入学共有的吧,普遍存在一种“怀才不遇”的感叹,认为自己“明珠暗投”,才华埋在沙砾中,放不出光芒来,笔者认为“是金子始终会发光的”,怨天尤人不是大学生的思想举动,多深刻的剖析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勇于承认自己,思想上方能有所进步。否则,就是以情绪化的言语来‘冤枉’学校了。再者,多到其它高职类院校‘考察’一下,也许你思想上会有点转变了。适应能力应在生活中去培养,笔者高中内宿三年,初入大学时,没有舍友们倚窗,望月,泪水涟涟写家书的情景,一躺就呼噜了。曾记得《读者》载,一位美国监狱长曾对一位初进监狱的悲观犯人说:你先是讨厌这个地方,然后是适应这个地方,最后是你不愿离开这个地方。幽默中不乏哲理。亦不妨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在这里,我是否能拿班里级里第一呢?如果不能,说明自己这个金子还有待擦亮而已,就须客观的评价自己先前的思想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