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ihui-l(尖兵)
整理人: ssxia(2002-08-26 01:02:08), 站内信件
|
看了楼下"兵出子午谷"一文,不敢苟同诸位的观点.
看看三国后期:魏国人才之多,粮材之广,兵马之众是蜀国不能和之比的.毕竟当时的蜀国是一个人民不多,技术文化落后的地方,而魏则是广占黄河流域的富足之地.无论生产,文化,和人口数量都是蜀国无法比拟的!
1粮草,孔明那次不是因缺粮而不得不还?街停之失而导致的结果就是粮道不保而处于战略不利的地位.而司马懿那次不是采用坚壁清野,耗敌粮草之计?
2兵马,魏国轻松就能调动几十万人马,而孔明呢?举国而动就那么三四十万兵,还要用轮流上前线的方法防止国内没男丁耕作!
3人才,蜀国后期有那位人才能出众?而又有那位年轻人是在蜀国长大的?其实蜀国后期的所谓人才不过是以前到蜀的未亡人而已,连姜维也是从魏招来.而观魏国后期,能人倍出司马懿父子,曹真,邓艾,钟X等无一不是抵敌一方的帅材,其他战将更是无数,至于朝政内治,看看三国志就知道了.
4人和,而经过多年的动乱,人民都想过平静的生活,而魏国当时能够提供这样的生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以单纯的对汉室的所谓忠诚是不能得到人民支持的。
因此孔明有一句很无奈的话,其大意是:不是我不知道国内环境不好,但是每过一天,击败魏国的难度就增加一分.其实就当时的天时,人和而言蜀国无论如何都无法击败魏而统一全国的,孔明对北伐亦有:虽知不可为而为之!之叹.而蜀国仅有的一点地利,也只能保一时的和平.统一大业最终只能由魏国完成,这是无法改变的.
在回过来看看兵出子午谷之计。首先,若集蜀国之兵齐出子午谷,一旦攻陷长安,而被魏军集合大军截断粮道,封锁祁山,那无粮之军能坚持多久呢?若分兵击之,兵少不能成事,兵众又影响兵出祁山接应之策,另外,魏延一无何谋,可说是提员虎将而非统领三军的帅材,靠他领兵而定方略,实在是强人所难,更勿论代替孔明了。其次,看看地图,可知出了子午谷后到长安还有很远的距离,也就是说,在没有打通祁山这个大后方的情况下,极易被敌人以优势兵力困死,并因无粮而兵败。再次,当时魏的首都并不在长安,攻下长安并无实际意义,而若为攻下长安令国内空虚而被魏国乘虚而入则是得不尝失的。
可以说,兵出祁山其实是极为冒险的计划,成功几率并不如各位现象的那么大。另外个人认为,象孔明这样的战略家,不会因为讨厌一个人而放弃一个好机会的,若以为因该计划由魏延提出而得不到重用,那也太小看孔明了
---- 美丽的银河在燃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