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nhan1(笑流)
整理人: danhan(2002-08-25 18:47:24), 站内信件
|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02年5月15日发行中国民俗—端午节纪念银币一枚。该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一、纪念银币图案
(一)正面图案
该纪念银币正面图案为屈子祠,并刊国名、年号。
(二)背面图案
该纪念银币背面图案为龙舟竞赛图,并刊面额。
二、纪念银币规格和发行量
该纪念银币为精制币,含纯银1盎司,形状为圆形,直径40毫米,面额10元,成色99.9%,发行量40000枚。
三、该纪念银币由上海造币厂铸造,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 午 习 俗
赛龙舟 梁吴均在(续齐谐记》里曾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阳重渡,乃遗俗也。”说明当初端午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的。明朝以后,这种习俗更加盛行,不仅宫廷举行竞渡,民间各地也都举行竞渡,其场面极为壮观。
我国人民对龙的崇拜起源很早,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龙形玉器,就知道我国原始先民对龙的认识是一种马头蛇身、无角无须、无鳞无足的动物。传说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处用石头垒坝,砌成山幽,引龙进入捕捉后进行驯养,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但这种办法十分冒险,于是人们就用独木剜制成小舟代替了龙。到了战国时期,《穆天子传》和屈原的《东君》,才将舟正名为“龙舟”。从这种传说中可以看出龙舟也是与屈原有关。今日的龙舟竟渡,又由纪念的、娱乐的习俗,发展为体育活动了。甚至发展成为了具有世界性的体育竞赛活动。
吃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简粽”。在我国,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吃粽子。粽子的种类颇多,有湖州肉粽、八宝肉粽。台湾肉粽豆沙粽、咸粽等。苏州粽子、广东粽子、北京粽子。宁波粽子和台湾八宝粽等被视为我国的名粽。其中苏州粽子为四角形,有鲜肉、枣泥。猪肉、豆沙等品种;广东粽子用荷叶包裹,个头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黄做成的肉黄粽和什锦粽风味独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黄米粽,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别有风味。至于古代的椽子,从诗人的笔下也可见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
喝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之后,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江里的鱼龙所伤,便纷纷把粽子、咸蛋投人江中喂鱼龙。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人江里,说要药晕鱼龙。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晕龙,龙须上还沾有一片衣襟。人们就把这条龙拉上岸,剥了皮,抽了筋,解除心头之恨。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像屈原一样心灵纯洁的孩子们。
据说,这就是后来人们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那么,为什么雄黄酒能药晕鱼龙,鱼龙为什么怕雄黄呢?
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晨属龙,晨时正是群龙形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设雄黄酒以饮宴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外,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
然而,现代科学证明,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眼用雄黄酒,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所以,饮雄黄酒这一习俗,确应改变了。
挂艾枝菖蒲 谚日:“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指白艾。白艾又叫家艾、艾蒿、五月五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类植物,白艾人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暖子宫。燃干艾可以驱蚊蝇。菖蒲,天南星科的多年生草本类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窍、杀菌。端午悬白艾、挂菖蒲,正可驱虫菌、除病毒。所以成了民间一种自觉的防病方式。其实,端午节可算作我国民间传统的卫生节。
---- 生活本无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