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vonneh()
整理人: yvonneh(2000-11-07 02:21:15), 站内信件
|
不是所有毒药都跟砒霜一样七窍流血、面目可憎的。 有些毒药以醉为特征。醉掩盖了死,象鸦片。 高明的精神毒药都有这种隐匿性,比如瞎子和他的作品。读者不是吃 以前就得知死,而是期待醉。尽管死才是鸦片的必然归宿,却被罩上一副 狂欢的面目。但揭露它有什么意义? 人本来就是要死的。 如果你象霍英东一样有钱有节制地服用鸦片,你会死得很慢,跟吃饭 吃到死时间上差不了太多。无论吃鸦片还是吃饭,过量就不行,吃饭吃过 量一样暴毙。 饭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种毒药。 当然鸦片这种毒药要烈得多了,危险得多,也快感得多。 但吃鸦片80岁死与吃饭100岁死又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我们提倡吃饭死 而不是吃鸦片死,除了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有道不出口的私心: 一、吃鸦片确实比吃饭要短命; 二、鸦片比饭贵太多了; 三、人的道德系统中有抑止过度放纵感官,维护公共秩序稳定的安全 系数。 第三点才是长期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但对人这种短视的物种,我们 只能强化第一点来形成有效的阻吓。而为了保护我们脆弱的自尊和虚弱的 道德线,我们绕过了第二点,尽管物质的局促才是抑止我们放纵感官最直 接的原因。 抑止不等于消亡。被压抑的欲求仍要寻找发泄口,所以我们跑去吸食 精神鸦片。 我们看小说看电影电视,把自己代入角色,去完成在现实中不能完成 的感官体验。一会我们是《无法悲伤》中的经贸大学高材生,有才华有际 遇,十足的落难王子;原来是纯情小子,为情所伤后堕落得换床比换衣服 快,最终浪子回头为爱殉情。再一会我们成了《你爱我吗》中的杀手,心 狠手辣从不失手,却牺牲了自个成全意中人……这种大幅度的情节跌宕无 疑带来了真正吸毒的感受:飞翔。 瞎子和他的作品对读者做的就是鸦片会做的事。作品的毒性越重,在 这方面给我们的快感越强,我们对现实越失望,就越想逃进文字中,打拼 现实的勇气和能量被阅读一点一点地释放掉,最终成为牢骚满腹却无力改 变现状的贱民。 这是精神鸦片给我们带来的死亡。 这不是瞎子的专利,文学作品从诞生伊始一直在扮演这个角色,为此 塑造了一大堆极具快感的人物形象:《过把瘾就死》的痞子成为爱情烈士、 《永不冥目》的花花大少成为缉毒英雄……现实中这些事或许真的存在过, 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做跟他们个性相符的事:痞子不负责任,老想得到 的比付出的多,花花大少总想找多几个漂亮女人玩玩……他们聪明、有魅 力,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去放纵自己,他们可以践踏一般人必须遵守的准 则却全身而退,他们通常就这样做了,他们浑身上下散发着腐败的气息。 他们有毒,毒性较一般人更重。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61.140.250.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