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封存永藏>>文章待编>>遗风易景>>历史沉淀>>回顾九八>>《王小波与鲁迅》

主题:《王小波与鲁迅》
发信人: KGB()
整理人: logon(2000-11-19 19:40:02), 站内信件

《王小波与鲁迅》 
阿鲁 

起这样一个题目,不免会引起众怒。能把王小波与鲁迅相提并论吗?鲁迅是许多人心 
目中(也包括我)最不凡、最值得敬仰的形象(不管这种想法是否来自那个非常年代 
的影响),而王小波的身后虽然很热闹,但我们更多地是把他看作一个充满个性而又 
比我们更为真实的新知识分子。王小波离我们很近,他的智慧、幽默和浪漫随处可遇, 
他的散漫、晦涩和沉迷任人评说。而鲁迅是一个遥远而又沉重的话题,面对他,我们 
都显得那样力不从心。 
从王小波想起鲁迅,是与友人论及王小波为何能在这个文人都被阉割的时代具有如此 
的锋芒,我们归结为他异与一般文人所特有的理性思维。他先学理而后从文,才给予 
了他明晰、独特、智慧的思想。尽管他一再强调他对人文的偏执之爱,但从他所写的 
杂文(许多人认为他的杂文要比小说写得好)中可见,他的犀利甚至令有些人觉得恶 
毒的话语往往使人无言以对,这便是逻辑。由此,便想到了鲁迅及他的杂文。鲁迅的 
杂文与小说(更多的指的是那些乡土小说)是完全异然的风格(一如王小波的嬉骂与 
浪漫),我常常怀疑他那支刀一般的笔下怎会写出如此浓郁、真挚的小说来,而他的 
杂文是令人痛快得淋漓尽致的。我想那同样与鲁迅所受的那段学医经历有关,不同的 
思维方式才使他迥异与五四时期的其他文人。 
在此同究王小波与鲁迅的那段类似经历(想必对一些学习理工的文学爱好者大长信 
心),实未作详细考证。否则考证下去,除非让王小波重活一次,再学个中文什么的 
给我们看看。看来,我还是开始琢磨起那只生蛋的鸡了(钱钟书语)。 
再回到王小波的书,最初读他的《黄金时代》已是两年多前的事了。现在除了当时的 
感受之外,具体的评论已无从寻找。当时,他是个圈内有特质的人。但没有媒体的宣 
传,读时也只把他当作一般的人物。因此,读起来不免挑剔(我不得不承认,名人效 
应在我身上同样有效。我的名人效应是:名人写了好书,读时更觉是好,名人写了烂 
书,越读越烂)。当时读的感觉是:第一篇很棒,第二篇不错,第三篇就勉强了。因 
此觉得,看他的一本书已足够。及至朋友推荐《我的精神家园》杂文集,一翻之下觉 
得精神一爽,但对那批宣传攻势下的小说始终未破戒。等朋友再次推荐他写的《青铜 
时代》,我勉强翻阅,才突然象似发现了新大陆,王小波之自我风格改变之大,是我 
真正喜欢他的原因。人的自我超越是多么艰难,而他做到了。也许,他的文笔有很多 
相似之处,但两本小说给我的感受是迥然的(我看小说更象看画,感受多于情节的回 
忆)。我似乎看到了王小波在狂笑,他笑到了最后! 
我最推崇他的那篇《红拂夜奔》,认为这是他一生戈然而止时的顶峰作品(尽管不是 
他的绝笔之作)。这篇小说把他叙事之机智、语言之风趣、情节之离奇、想象之丰富、 
观照现实之绝妙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那种把传统小说的概念粉碎得稀烂的气魄无人 
能及。 
与鲁迅相比,王小波对时弊的针砭是隐匿的,戏谑的,无条理的。散乱无章,更象塞 
万提斯笔下的那个堂·吉柯德,作着虚幻的战斗。而鲁迅是真实的,每个字都见血, 
因此也令他伤痕累累。 
现在,除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人在大谈王小波的是与不是之处,那些捉刀于文坛的高手、 
们却失语了。他们在想些什么?那是一种怎样的沉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max2-136.guangz]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