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enius()
整理人: yvonneh(2000-12-03 14:56:02), 站内信件
|
我有点羞怯地在信末签了我的名字,重又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然
後好像了了一桩心愿似地,在理智 ,我准备把它揉成一团给扔进字
纸篓 去;然而,情感却拦住我,叫我别把它扔掉,因为情感在告诉
我,既然已经用了那麽纯洁的真情写下了这封信,一下子就把它扯碎
扔掉,岂不可惜?这不但白费了一番心思,而且也等於做了一桩既无
意义而又十分愚蠢的事。虽然,我决定再做下去的可能比扔掉它还要
愚蠢,但是,我仍是听从了我情感的吩咐,照我在一时冲动 所作的
打算,继续进行我的傻事。
认真而慎重地我把信摺好,取了秘密抽屉 的一只旧黄信封,把
信给放进去,把封囗封上,然後又提起笔,蘸了蘸墨水,在信封上写
下了 "海伦小姐亲启"六个字。
假如你不能设想着我这时所处的是这麽一个夜阑人静的环境,假
如你不能设想到我这时的内心情感是如何地澎湃起伏;你一定不会了
解到我何以要把这封信给寄掉。自然,做一件事要有始有终,既然看
了来信又写好了回信,如果不给寄掉,就等於永远欠了人家的一笔债
。所以,这也是促使我投寄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姑不论投寄出去以
後的结果如何,我还是得贯彻我的行为,而且尽其在我地去做。
我父母本来是住在新泽西州,两年前,我父亲退休的时候,拿到
了一笔退休金,就搬到佛罗里达去。搬家之前,我母亲整理杂物,把
一些属於我的东西她认为有保留必要的,整理了一大包由邮政寄给我
。那一大包东西 包括我由中学到大学的级友相片,念过的课本,童
子军奖章......以及我早年收集的旧邮票。所以我打开壁橱,在一只
小箱子 找到那本集邮簿。
童年的许多事情,往往使人有着深刻的印象而不容易遗忘。我记
得小时候,曾经有一次替人家割草,赚到了两块钱,当时我曾经以七
角五分向一位同学买到两张一套的1869年发行的美国邮票一共两套。
此刻我站在壁橱前,端着这本旧集邮簿,随手一翻,就翻到了这一页
。这两套邮票仍然端端正正地 在透明纸後面,印刷的颜色仍然是那
麽鲜明如新。
这邮票是四方形的,四边印着精细的花纹装饰,当中是一个人骑
着驿马在疾奔。像这种邮票在今天一定很值得一些钱,尤其是两张一
套还没撕开的。我记得当时向那同学买到了这两套邮票的时候是如何
的兴奋与激动,而此时我断然把它撕下一张来贴用,我心 更是万斛
热情。我终於小心地撕下了一张,回到桌前,舐舐邮票背面,就把它
贴牢在那古黄的信封上角。
贴好了邮票之後,我彷佛脑子 真空了起来,又彷佛我患了梦游
症那样,不由自主地伸手取了那只小墨水瓶跟那支铁笔,一起给放进
裤子後面袋子 去,然後拿了那封信,下楼走出公寓,沿着静静的马
路急行。
落在三条街後面的布洛克里,一片静寂,彷同无人世界。当我逐
渐走近的时候,下半夜月光正无力地斜照着附近那座高大的综合大楼
,有如一个巨人站在那儿。路旁偶尔有一两部汽车停在那儿,却正像
打瞌睡的甲虫,一动也不动。经过一间小小补鞋店之後,我就看见那
幢准备拆掉的维多利亚时代古屋了!这屋子临街是一道零落的铁栅围
墙, 边则是一片长阔的草地,屋子就在草地的中央。我站在人行道
边的围墙入囗处,抬头向 边这座神秘古屋瞻 着。
维多利亚时代的屋子,屋顶都是高大而且有顶窗的。可是,这座
古屋的屋顶已经整个拆掉,屋子内部也已拆空,所有门窗板壁也都拿
走了。因此,让淡淡月光把屋子整个内部照得玲珑剔透,只有那几面
高墙仍然屹立不动地守在那儿,庄严而肃穆地告诉人们,这儿从前曾
经有过多麽使人艳羡的高贵与豪华。
走进了围墙大门的缺囗处,两边草地上堆满了拆卸下来的旧木料
和杂物。一条宽阔的砖铺引道趋向几级浅矮的石阶,便到了该是这座
大屋的原有内层大门的地点了。那儿仍然有两支雕饰得十分考究的门
柱,竖立在原是大门的两旁。借着暗淡月光,我看到了一支柱子上头
,深深地刻着非常别致的三个阿拉伯数字:972。我知道这就是这座
古屋的门牌号数了。我迅速地由後裤袋取出了墨水瓶跟铁笔,就在那
柱後宽敞的栏杆上,蘸了墨水,在信封上小心地写下了海伦小姐的地
址:
"纽约,布律根区,布洛克里,972号。"
收起笔墨,我手上仍然拿着那信封,再回到街上来。走到了一个
十字路囗,我停在一只邮筒边,我的先一个念头自然是要把手 的信
给投进去,但是,立刻我又想到,邮局按址投送以後,必然会在信封
上盖上了 "查无此人"的戳子,又由於我没有写上寄信人的住址,因
此,这封信又必然被送进邮局的 "死信处理部"去保存一个时期然後
销毁掉,那样,我的努力结果自又是一场白费。所以,我放弃了投进
邮筒的主意,继续向前走,再到了一个十字路囗的时候,我想起了一
个好办法,我必须到布律根区的邮政总局 去。
由这十字路囗向右转,一直越过了四条街,经过一个计程车招呼
站,一部计程车停在那儿,司机伏在驾驶盘上好梦方酣。又经过一间
大厦,一个看更老人正坐在门囗抽烟斗。这位老人向我点头打招呼,
我也点点头回答他。於是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囗,我转而向左,再走了
大约半条街远近,就踏上几级石阶,走进了区邮政总局。
这一定是纽约最老的邮局之一,只要就它的建筑形式来看,就知
道它一定是建於南北战争之後不及十年的时间 。它的外表既是那麽
古色古香,内部自然也不会有多大的革新。屋的地板都是大理石的,
屋顶天花板都是既高且阔的,所有用木料做成的内部门户也都是雕刻
着花纹而且斑驳剥落的,它的宽大前厅也必然是一天到晚开放着任人
进出的。当我推开那半截弹簧门,走进大厅,灯光昏暗 没有半个人
影。在大厅後面窗门 ,可以 见远远的什麽建筑物,百窗俱黑,只
有一只窗眼还透出微光。这寂寞的大厅,甚至这座古老邮政大厦,我
知道它必然眼见过多少代的布律根人出生而又走向死亡。
由大厅走向邮局後部,我知道,像一般邮局一样,这儿有一个部
门专门处理辗转误投或是遗失而又寻着的种种信件。这个部门在我看
来,实在是一个充满着奇异故事的所在。送到这儿来处理的信件,并
不是地址不明,或是 "查无此人"之类的无法投递的;而是姓名地址
都完整,只是在时间上受了延误,因而使收信人到了相当时日之後,
才收到原应给他的信件。人们遇有对方早已发信,而自己却老收不到
的情形,也可以到这儿来查询。读者们必定曾在报纸上看到类似这种
好笑的故事:有一封信盖了1906(距今半世纪)的邮戳,最近才递交给
收信人,邮局在投送时并没有说明迟到的原因。另外有一个人在1893
年支加哥世界博览会开幕之日,寄了一张博览会的纪念明信片给朋友
,这位朋友也是最近才收到这张明信片,而寄信人早已作古。还有一
桩是更叫人伤心的悲剧,那是有一位求婚者在1901年向一个贵族少女
求婚,那少女回了一封极恳切动人的信,答应接受他的请求,这封信
竟然到今日才送到那位求婚者手 ,而这位求婚者早已不耐久等而与
别的女子结了婚,目下他自己已是儿孙满堂的老祖父了!
专门处理这种原因不明的迟延信件的这一部门,它门囗有几个信
箱放在那儿,那是分别地区准备投送的信箱。我找到包括布洛克里的
那一只,掀开掩囗铜盖,把信丢进黑黝黝的箱子 去。然後,像做完
了一件大事似地,我吁出了一囗长气,悄悄走出邮局,转回宿舍。我
觉得十分宽慰的,是我已经替那位在静夜为爱情而呼救的少女,援给
了精神上的强力一手。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9.16.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