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ibetprincess(小T在2002)
整理人: weiniduge(2002-09-05 17:59:38), 站内信件
|
我们单位月初开始野外驻训,大部分人都拉到荒无人烟的高海拔地区去了,吃河水、住帐篷、挖工事、搞训练,非常辛苦。我等留守人员本以为可以松松气,过几天清静日子了,可……
16日下午接上级通知,大区联勤部财务部Z助理一行将于次日来我单位防区视察,指名要我接待、陪同。不敢懈怠,匆匆做了准备和布置。
之所以匆匆,实在是由于最近各级、各类工作组太多了……入夏以来,西藏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旅游、观光、探险、登山人士络绎不绝。于是乎,上级大机关的工作组忽然就多起来了。
我很郁闷,到这个小单位2年多了,一向很低调,2000年后就几乎没再陪过工作组。以前倒是经常负责这些,天长日久,吃吃喝喝,把身体搞的一踏糊涂,后来一听到有工作组来,我就下意识的两腿抽筋、胃部痉挛……这次又点到我的名,真是莫名其妙、惊恐万状。急忙给上面打电话询问,原来那大区财务部的Z助理是我的军校同学,一个队的,这次携夫人专门到西藏观光,顺便看望老同学……
松了口气,毕竟是六七年没见面的老战友、老同学了,还好,不是什么外人。仔细回忆一下,我居然对这位老同学没什么印象,名字是很熟,长什么模样,什么特点,真的记不起了。
17日一早,派了辆专车,我、单位出纳老王、驾驶员小李,我们三个简单喝了点稀饭,出发了。估计Z从日喀则赶过来已临正午,时间还早,便首先跑了趟驻训点,因为今天还有另一拨“工作组”——大区X政委的夫人、子女及保健医生、大区《XX报》记者等一行十数人来我单位防区视察。上级要求我们单位配属陪同,单位拉出去了,小车不够,我这边又用了一部,所以不得不强行把正在野外驻训的另一部小车叫回来。
今年5月底休假回来后,我就没出过营区大门,忽然就行驶在野外,心情立时巨爽。到过西藏的人都知道,此时的高原,确是美不胜收。换下小李,我一屁股做到驾驶位置,挂了5档,110的速度飞奔起来。
办完事,赶到江孜县城,1分钟都不到,老同学及夫人就从日市杀了过来。我们还有另一位老同学在日市某机关,说起来现在还是我的顶头上司,那边弄的比较周到,从车辆出发到预计到达时间都随时和我这边保持着联系,时间赶的正好。
亲亲热热,拍拍握握,一番热闹自不必多说。而后来到某宾馆,先安顿一下。这家宾馆今年刚开业的,比内地的三星级也不逊色,我认为这家比本县最高档的江孜宾馆还要好一些。
稍事休息后,到这家宾馆的餐厅包了个雅间,弄了一桌子西藏特色的美味菜肴,抱了一箱青稞啤酒,提了壶上好的酥油茶,吃喝起来。席间,我专门找了位本地知名的藏族女歌手现场唱了点小曲,一首西藏民谣《祝酒歌》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餐毕,大约下午三时许,扛了一箱“西藏神水”往车后厢里一撂,我们赶往今天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帕拉庄园。
实话说,在西藏这么多年,除了大自然和无修饰的人文景观外,我对这些庙堂楼宇之类的东西都没太大兴趣,几乎都是陪同工作组时顺便走马观花的。这次老同学过来,性质和意义都不比以前,也可以说这次接待任务是双重性的,所以这次游览我不但要陪着,还要尽力陪好。因为我对这些实在是没多大研究,说的也不够专业,所以又特意去请了位上年纪的、资深的帕拉庄园老住户来充当解说员。这种土生土长的“解说员”是那些以解说为职业的人所根本无法比的,从这些人嘴里说出的话那才叫可信。只是这位藏族老人汉语说的实在是差,讲到一些“专业”词汇时,半天也想不起汉语该怎么说,半藏语、半汉语、半比划,老同学和他夫人根本就听不明白,我不得不做了一回翻译,和和。
离开帕拉庄园,返回江孜县城,来到西藏境内最著名的寺庙之一:白居寺。庙里一群喇嘛正在一个年轻略瘦的小伙子的领诵下念经,音调盘旋循环、给人博大精深、无穷无尽的神秘感。在他们瞻仰佛像、虔诚膜拜的时候,我忽然瞧见两个喇嘛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一五一十的数钱——游客进贡的香火钱,乖乖,居然还有不少美金和英磅。我走过去面带微笑说:“这个月奖金有了哦~”两个小伙子冲我笑了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下一个景点是最有特色和代表意义的钟山。
---- 攻打冬宫的战斗准备的怎么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