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黑泽明凝聚的象征:《梦》

主题:黑泽明凝聚的象征:《梦》
发信人: yoka( )
整理人: znevar(2003-08-07 21:57:28), 站内信件
在简练而象征突出这点上,我再没有看过比《梦》更集中的电影。如果 
用文学作品作喻,《梦》不是流畅的小说,而是分标题的散文:碎块、凌乱、 
震憾。 
《梦》的标题很酷:曾经作过这样的梦。黑色底衬着,水形流畅 
的字形,代表一种象征的嘎然而止和另一话题的重新开始。几乎没有余地的 
简练,最大限度地突出作者表达自己的决心。 
     第一个梦是关于狐狸娶亲的。少年不听母亲的劝告,在森林偷看狐狸娶 
亲。回家后,母亲递给他一把刀子,说是狐狸生气了,给他的,可能是暗示 
自杀。母亲让他到有彩虹的地方找狐狸,请求宽恕,只有真诚的悔改才能得 
到原谅。母亲把铁灰色的大门关上了,孩子孤单地站在门外。 
这个放在开始的梦玄机重重,我不清楚黑泽明想表达什么,民俗?战争? 
错误?孤独? 
     第二个《梦》叫“桃园”。孩子看到一个挂铃铛的女孩,他追出去。山 
岗上成列肃穆衣着的偶人。他们由桃树幻化而成,指责孩子的家族把桃树砍 
光了。孩子哭泣。偶人们决定让孩子最后看一次桃树开花的景象。最后的镜 
头是孩子又见那女孩,他追上去,偶人们消失了。他站在光秃秃的树桩环绕 
中,面前是一棵开花的小桃树。铃声响起。 
第三个梦是“暴风雪”。三个男人在雪地中行走,没完没了的雪景。男 
人们疲惫不堪,开始争执,指责,最后倒地。男人见到一个女人,拿美丽的 
被子替他盖上(我想起张承志的《春天》,写一个冻死的男人最后的幻觉, 
濒临冻死的人会感到浑身发热),不停按下他的肩头,促使他躺倒在雪地上 
——我确信黑泽明是极其浪漫主义的人。最后男人拂走女子,暴风雪停了,
他们发现营地就在几步远外。 
无论表达爱护自然,还是表达意志的可贵,都披上了一层“日本式的柔
静”外衣。
电影是非常美丽的表达,最体现黑泽明想象力,也最让我念念不忘的, 
是带帽子的男人在梵高的画中行走的梦(“乌鸦”)。梵高的画被立体化了 
(油画本身就有立体效果,然而黑泽明把“立体”具体成树和路和无数枝桠), 
甚至画中的阳光也浓烈得让人睁不开眼睛。 
我睁大了眼睛看,感到无可名状的悲哀——走不进接触不了艺术真谛的 
悔痛。 
    有三个关于恐惧的梦。一个梦是“隧道”(上将穿过隧道,死去的士兵 
向他敬礼,士兵想回家,不肯承认自己死了。一条狗追着情愿死去的上将), 
一个梦是“红色的富士山”(核厂爆炸,绝望的人们跳海自杀,然而孩子如 
此娇嫩如此令人不忍,男人拼命用布扑打消散不去的红色烟雾),一个梦是 
“哭泣的魔鬼”(核扩散使动植物变形,蒲公英巨大无比,玫瑰花中长出了 
茎,人们互相撕杀吞食,死去的人头上长角,每天傍晚都因疼痛发出可怖的 
哀鸣)。这些梦是末世的钟声,沉甸甸的预言让人如堕深渊。 
画面一晃,变成明快的颜色,“水车村”。男人来到水车村,孩子们唱 
着歌,老爷爷摇着铃铛跳着舞步,参加初恋情人的葬礼。这是一个没被文明 
侵蚀(没有电灯)的自耕自食的村落,一如老子与陶渊明的梦想。以原色的
生活逃避暄乱人世,这就是黑泽明解决那些恐惧的答案。 


朴素的色块构成黑泽明的表述。“红色的富士山”上的磨菇云显得滞重, 
场面不宏大,却怵目惊心。狐狸娶亲、风雪中的步步挣扎、偶人的舞蹈,在 
缓慢重复的动作中凝聚了人的精神与民族特有的民俗内容。
最近我老在想一个木工师傅的话:“现在的树都是用化肥熬成材的,木 
质疏松”,这令我觉得象征是可疑的。集中的表现到底是凝聚力还是造作呢? 
我甚至觉得文艺本身的可疑了。然而文艺不应该就是提炼某一部分内容吗? 
生活是无穷无尽的,在你写着、画着、拍摄着的同时,大千世界同时运转。 




----
touch  靓靓签名 
     less is more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