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o1mumu(沙儿)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2-08-24 23:12:50), 站内信件
|
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种饶有土风味的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普宁、潮阳两县。其活动原来都结合春节、元宵的游神赛会,解放后才扩大到每个盛大节日或一些庆典。
从舞蹈的粗犷刚健和脸谱等特征看来,不少专家认为这种舞蹈的原型应是古代的一种傩舞。演舞者一律是男子壮汉,古代武士装束,脸谱极似傩舞的面具。一个个两手执尺二木棒,在“咚咚锵……”的锣鼓声中腾跃前进。手中木棒有节奏地敲击旋转,配合着阵阵的吆喝声和海螺号声。那声势有如古战场上的冲锋陷阵、搏斗格杀。舞者臻酣臻醉,观者如醉如痴。
英歌舞的组织形式有纯舞蹈的,也有缀以“后棚”的。那多是小演唱、潮剧片段或武术表演。旧时的舞队还有边舞边唱的,故也称为“唱英歌”。舞蹈队还间插有执小鼓者,与山东柳林秧歌有相似之处。
整个舞队人数除领头的舞蛇(或敲中鼓)者外,大体为16人、24人、32人或36人、72人,可多可少,灵活机动。舞者扮演的是梁山泊的英雄好汉,故不管表演人数多少,每个舞者的脸谱和服装都各代表一个梁山的英雄。据说这是二百多年前从流入粤东的外江戏(汉剧)所演出的《攻打大名府》一剧中搬来的。领队的舞蛇者是时迁的形象,但在普宁一带则有由宋江挂着一个中鼓在身前击鼓指挥队伍的。
以前,英歌队也祀奉戏神田元帅为保护神。田元帅是闽南、潮汕一带民间戏乐游艺活动所普遍崇奉的“宗师”,其事迹传说极富神话色彩,可见英歌舞是从潮汕民俗中底层文化发展而成的产物。它紧紧结合民间的民俗活动,极受群众所喜爱。英歌舞队员在群众心目中是英雄的形象,能被挑选为英歌舞队员的青年,都会引为无上荣幸。而英歌舞的活动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具有驱邪的魅力。由此之故,英歌舞得以世代传承,绵延不衰,并在新的社会获得发展,赋予时代的风采。
英歌舞是一种饶有土风味的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普宁、潮阳两县。其活动原来都结合春节、元宵的游神赛会,解放后才扩大到每个盛大节日或一些庆典。
从舞蹈的粗犷刚健和脸谱等特征看来,不少专家认为这种舞蹈的原型应是古代的一种傩舞。演舞者一律是男子壮汉,古代武士装束,脸谱极似傩舞的面具。一个个两手执尺二木棒,在“咚咚锵……”的锣鼓声中腾跃前进。手中木棒有节奏地敲击旋转,配合着阵阵的吆喝声和海螺号声。那声势有如古战场上的冲锋陷阵、搏斗格杀。舞者臻酣臻醉,观者如醉如痴。
英歌舞的组织形式有纯舞蹈的,也有缀以“后棚”的。那多是小演唱、潮剧片段或武术表演。旧时的舞队还有边舞边唱的,故也称为“唱英歌”。舞蹈队还间插有执小鼓者,与山东柳林秧歌有相似之处。
整个舞队人数除领头的舞蛇(或敲中鼓)者外,大体为16人、24人、32人或36人、72人,可多可少,灵活机动。舞者扮演的是梁山泊的英雄好汉,故不管表演人数多少,每个舞者的脸谱和服装都各代表一个梁山的英雄。据说这是二百多年前从流入粤东的外江戏(汉剧)所演出的《攻打大名府》一剧中搬来的。领队的舞蛇者是时迁的形象,但在普宁一带则有由宋江挂着一个中鼓在身前击鼓指挥队伍的。
以前,英歌队也祀奉戏神田元帅为保护神。田元帅是闽南、潮汕一带民间戏乐游艺活动所普遍崇奉的“宗师”,其事迹传说极富神话色彩,可见英歌舞是从潮汕民俗中底层文化发展而成的产物。它紧紧结合民间的民俗活动,极受群众所喜爱。英歌舞队员在群众心目中是英雄的形象,能被挑选为英歌舞队员的青年,都会引为无上荣幸。而英歌舞的活动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具有驱邪的魅力。由此之故,英歌舞得以世代传承,绵延不衰,并在新的社会获得发展,赋予时代的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