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jdyan(铁马)
整理人: purpledevil13(2002-08-17 18:39:32), 站内信件
|
看《松林梅影》并《乱世》后
《松林梅影》中的故事似曾相识,不是吗?
相较于金庸的描写叙述之功,今人实逊也。
青黄不接,谁之过?
《松林梅影》的写作,结束部分(我并不认为那应该是结束的部分)所留下的回旋之地太大了,虽与前文有所呼应,只是就此结束,我个人认为根本就是在敷衍。
或者说,前文所做的铺垫之功,过矣。
传说只有真爱着的两个人,才能把宝剑拔出。这么多年来,
难道就只有这么两个人是付出真心的?
我可不希望事实会是这样。有谁愿意呢?
沧月的写作,总体来说太压抑了。看她的小说,胸口上总有
一口怨气,可就是找不到出气处,坏之人影影绰绰,好的也看不
真切。过于朦胧化了,似是拳总打不着身,痛也不切肤,留下的些微伤感,经不起一阵轻风。这是不是表达之不足?
在这里,顺便扯一下一个人的成才及其可能成就事业的大小。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我个人认为潜质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说今人没有努力之人,为什么就出现不了象金庸那样的武侠大师?鲁迅,曹雪芹等,如果他们的骨子里不曾流淌有能遣词造句的血液,使得他们有足够的能量开始明天的飞跃,我们就不会知道,文学所能达到的灿烂程度。
一个大师的出现,人世须经几度轮回?
灿烂的那颗星辰,不会出现于任一个方位。
宇宙如此,自然如此,精英与俗世你我的拥抱,也是如此。
这,是我们强求不来的。
佳句先已有,妙手偶得之。谁说的?
《乱世》中的高群,怎么说呢,根本就是一个天才人物,非一般凡夫俗子可比的。
一个十八岁的男孩,竟已成就大业,靠的仅仅是努力么?
五年的时间并不长,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孩能就此脱胎换骨?
我也不相信,一个人仅仅因为看了几本书,就能左右逢源,无往而不胜。
还是那句话,潜质天生,非努力就能完全改过。没有非凡潜质,不可能年幼为龙为凤。
这,可就与我等普通人离得太远了。
既然离得太远,具体情况就只有靠想象。想象一次或许有味,二次也可能,到一百次时呢?效果怎样?不敢保证。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书中的故事,常常把一个人的能力夸大了。
可我们,真得要把一个人的能力无限夸大才能找到可说话之处?
应该不是这样吧。
可不这样要怎样?
你问我?我,先想想。
我,一个普通人,不太聪明,只好如此。唉。
若我什么都知道了,没有什么好忙的,这日子怎么过?
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相信。
我能不信?
(本说今天不上网的,谁知有时间,又上了,还说了这么多废话,这阵子,反常反常)
---- 铁,被炼成钉。
马,蹄踩钉上。
马儿啊,知道否?
铁钉,有无奈。
铁,惬意深埋。
钉,一心钉牢该钉的所在。
被弃于途,非钉,更非铁之愿。
千里奔驰,骏马,当不怕流血!
铁马南国会雪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