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nfei()
整理人: (2000-11-19 23:21:01), 站内信件
|
)
侠的命运
正因为如此,侠到了即将大一统的秦帝国,命 运就跟儒士天南地北的不同。很多侠起而
行刺秦王,不是因著对母国之忠,而是因著对朋友 之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荆轲,临行刺前
高唱:「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而后果真为燕太子丹牺牲了性命。当然,
秦一旦大一统,一定先除去这种不容易被约束的侠 。所以在焚书坑儒这要求思想统一的举动
之际,秦也强行透过政治手段压抑侠。但秦统治政 权并未维系太久,随即由汉取代。汉高祖
由平民起家,对侠依赖甚大,不敢有所压制,导致 汉初年养士之风重新漫延,侠势力坐大,
且有跟地方氏族豪强有地缘血缘,形成派系之势。 侠重然诺,为知己者死,这对政治中央是
尾大不掉的威胁。而这种危机意识,对敢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透过伦理以规范道德之义的汉
武帝不可能不知道。汉对付侠的方法有几招,一是 透过怀柔,让侠做官,然后用被怀柔的侠
来逮捕侠,使侠自相残杀,其次则是用酷吏对付不 肯被怀柔的侠,还有就是强迫侠迁徙,远
离地域上同党派富豪或血缘亲族人脉。收编后的侠 ,汉武帝用来做派系斗争的工具,或打击
宦官外戚,或打击外藩,或地方豪族。侠失去独立 个体,学会投机的与各种势力结合。至于
不甘被收编,又侥幸没被酷吏逮住的侠,潜至民间 不敢声张,久而久之,就被视成地方流
氓,地方帮会,失去侠原本的力量。秦汉既政策性 的重文轻武,汉又这样的收编压制侠,以
外儒内法的方式整顿权力,兴太学观礼仪读经论理 ,最终造成中国千百年来的儒家治世文
化。侠,从此在史书上消失匿迹,不再构成威胁。 等到魏晋重回乱世,贵族有机会养士,侠
有机会复出,侠的风气却已改变,都很有政治野心 ,跟政治 投机性的挂勾。自唐以后,因
为开始武举,侠甚至根本就是在边塞作军人的武官 。到宋以后,仅有一点早期侠遗迹的,是
绿林,或是民间武术卖艺。他们为求生存都结成集 团,有江湖定规的义气,重视武德,严守
师徒关系与武术隐密传承,但是荆轲不再,绝不涉 及政治。唯一的侠义节气,都保留给抵御
外族了。宋以后的侠,就是大多数武侠小说的背景 。所以我们会在武侠小说中看到派系,看
到师徒间近似血缘地缘的伦理关系,看到武林中的 侠对「做官」极其鄙视(因为真实历史中
扼杀侠的,正是政府的收编做官),看到侠将一切 对于「正义」的渴望,全数放进了与异
族,诸如契丹,金,蒙古与清的斗争里。儒士与侠 士,源出于一,结局竟是天壤之别。
文学对侠的呼唤
儒家治世一直是中国政治的传承,原因是:透 过君臣父子伦理的强调,以及内圣外王,
倒推外王必内圣,致使皇权必然合理合法的思想系 统,对统治者是很好用的工具。可是很显
然的,这不是人世间唯一的「义理」。侠以其情义 然诺,推出另外一种很个人性,非体制的
人际伦理,这是另一种「义」的可能,可以用来制 衡正统伦理义理的可能偏颇。但是侠却在
仅止于报知遇之恩,尚未扩延长大成另一种政治伦 理的制衡体系时,就不幸有了悲剧的结
束。因此中国文学中,一直有一种「侠情侠义」的 心灵呼唤
-- 白冰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2.238.1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