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2年 文集目录>>kunbrother(友善的狗)>>文学=哲学,班门弄斧之与李杜韩商榷

主题:文学=哲学,班门弄斧之与李杜韩商榷
发信人: kunbrother(友善的狗)
整理人: winterbow(2002-08-30 20:25:42), 站内信件
文学=哲学,班门弄斧之与李杜韩商榷

  每一个思考者的追求,概而括之,不外乎三种:科学、哲学和文学(艺术)。科学我们可以看作其求真,文学可以看作其求美,而哲学可以看作其求一定意义上的善。文学我向来知之甚浅,就以科学和哲学为例吧,曾经他们是那么的没有关系。在牛顿时代,无论是认同唯物主还是唯心主义,苹果落地都是一样的。然而到了爱因斯坦时代,爱因斯坦曾固执的说:上帝不会掷骰子;然而事实上上帝就是喜欢掷骰子。但现在看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本科普读物),应该明白,现在的科学,几乎完全取决于你的哲学观点。就我所了解的些须文学来看,亦是如此。在唐宋以诗词为主的时代,文学是求美的;夹杂其中的哲学观点,虽有一些浅薄意念,一方面不成气候,另一方面未具雏形。而到了小说时代,作者有更大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在求美的同时,求善是其必然也是其必须了。
  “每一个思考者都在路途上。写作只不过是心灵追问和迹化的过程而己”,换句话来说:每一个思考者都在路途上。“思考”不过是心灵追问和迹化的过程而己;然而当追问而不可得,迹化而不可着时,孰是孰非也只有上帝知道了。我以为,从一滴水中看不到大海全貌。即:人类的思考无法解决其固有的哲学问题。如:你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现在何方?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等等之类,我认为永远没有答案。然而应该有人认为有,只是没找到。这就是最根本的哲学分歧。不过哲学的根本问题至少现在还没有解决,目前所有哲学理论都建立在一个大基础上的。就如我学马哲时的第一句就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当第一句都不可考时,世界或者哲学就不是我们所知了。既然哲学不是我们所知,那么必然的,科学和文学也不是我们所知了。
  现在我们转到文学上来。我基本上同意巴赫金的观点,将小说分为托氏的“独白型”和陀氏的“复调型”。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两种类型有高下之分。无论是托氏还是陀氏,无论他们的写作手法怎样,小说还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意识,而无法超越作者的意识之外。就如佛教和基督教相类,佛教常说的渡人,以佛影响人,然后再靠人的悟;而基督教则主张忏悔,则是意图以自己影响自己。但并不能说这两个宗教有高下之分。优秀的小说,自然融合的作者的哲学观点;而独白型企图以作者的观点影响读者,同化读者;复调型则一方面展示不同的观点以及作者的领悟,企图引导读者作出更多的探求。这也是复调型的作品更加耐读更加为深层次的人喜欢的原因。从作者的角度来说,面对自己不能穷知的哲学,独白型的作品将读者尽量引向已知,并给出自己其实并不信服的完整结果,断了读者的想象,却也使读者少了痛苦;复读型的作品将读者引向未知,也引向了无穷的痛苦(在哲学的路上探索,痛苦是极大并且无尽的)。也是两类作者潜意识中的哲学分歧。

(以上观点至少证明红楼与其他小说同起平坐,呵,累死我了。)

    我喜欢红楼梦的原因,却正是因为我觉得她是复调型的作品。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确实读的书比较少,见到的复调型的作品较少。但我认为读红楼不能被其开头的个别章节所局限。也不能看到红楼中佛道出现的情况较多而认定红楼意念的单一。事实上,就我的感觉而言,并没觉得红楼是一部以佛道哲学为主的小说;但是她大处在于即使你是一个佛道主义者,亦能领略相当。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佛道盛行,因为书中佛道描述的较多也是正常情况;另一方面,当时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表达方式并未完全定形,作者借佛道引出小说故事亦是常理。红楼以佛道开局,又以佛道终局,正如在水面上划了一个圈,结束是结束了,水波却可以扩散很远。


----
两只小狗,梦见骨头 
咬了一宿,狗毛两口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