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rolinejune(小魔女*爱卡恩)
整理人: dannylu(2002-09-28 00:12:29), 站内信件
|
好久之前,曾经出了一篇《我的中国和我的印度(一)》,相隔这么久才写第二篇,是因为,这两个古老的国度需要咀嚼多时,才可以品味到其中的滋味。
近来关于印度的报道突然增多,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那个弱智的女孩象狗一样,被铁链捆缚在铁柱旁边,任由毒恶的太阳曝晒,最后活活渴死在人们冷漠的眼光中。
之后一个老妇被儿子和村民逼迫为亡夫殉葬,想必她纵身投如烈火中的一刻,想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惧,而是解脱的幸福。
无论如何,这种惨无人道的事情的发生都只能证明,愚昧这个幽灵依然存在,而且还在吞噬着人们的感情和灵魂。
看到那些新闻的时候,我真的很庆幸自己生长在中国。
真的很讽刺啊,我的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在现代的行程中被文明远远抛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中,最令我惊心动魄的是恒河两岸等死的老人。
恒河一直在我的梦中流淌,我甚至天真地想过黄河与恒河的汇合。可是,梦中清澈的恒河,现实中竟然是这样的恶心。恒河清晨笼罩的薄雾掩盖不了等死的人们绝望的眼神。等死!这是一个怎样的词汇?等待死亡本来就是一件心痛的事情,然而在恒河圣地的两岸却到处可以见到等待死神的老人,他们孤独无依,他们凄凉的晚景无人可怜,他们就睡在河边,与垃圾、昆虫为伍,守着恒河,去赴死神的约会。他们死后,遗体可能被扔到恒河岸边的一个大炉里火化,可能就在恒河的岸边腐烂,最后与恒河融为一体。没有人会关心他们,没有人给他们祝福,甚至吝啬得连一个温暖的眼神也不曾给予。
死在恒河边是他们最后的心愿,除了信教的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死在恒河边可以节省费用,孤独的老人选择死在恒河边更是因为死后不必担心被弃置荒野,灵魂无所依靠。
孕育了灿烂的印度文化的恒河,流淌到21世纪,竟然承担着死亡的责任,由生到死,人类的悲哀却竟然淹没在漠然的心灵的背后。
我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片里扫过的印度人冷淡的目光。那骨碌碌的眼珠里面我看不到一丝的希望,我突然明白了沙漠的恐怖,也许就和那一样,是绝望的感觉,是无望的明天。
很多人说,印度的软件业如同朝阳,的确如此,可是,当你看到如此不堪的民生的时候,难道还有心思去欣赏恒河的美景,去了解印度软件的飞跃?
我的印度走到现在,好象已经瘸脚的飞鸟。我深深感到悲哀,因为恒河的流水不再清澈,恒河的美丽一去不复返了。
畸形的印度,滋生着畸形的愚昧。可是,曾经的文明,为什么已经被遗忘?
我的印度,那令人热血澎湃的文明,究竟为何如夕阳一样没落在淡漠的人们的心里,远去的文明在印度的恒河边投下了最后一道长长的倒影,凄厉的乐声宛如一首挽歌,悼念曾经举世景仰,现已没落的印度文明……
---- 机贱揾钱医,人贱没药医,口贱没得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