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文学创作>>封存永藏>>文章待编>>遗风易景>>历史沉淀>>回顾九九>>一月作品>>琴意

主题:琴意
发信人: jessie()
整理人: yvonneh(2000-11-19 19:57:56), 站内信件
                       琴意


    很久以前即存着两张CD,一张古筝一张古琴:古筝常听常新,
古琴却束之高阁——受不了这种慢腾腾的声音。

    近日却翻出被冷落的琴音,抹去积尘,打开盒盖,CD仍光洁
如水,岁月在它身上是一些痕迹也无,让人羡也让人叹。让泠泠
七弦之音慢悠悠地响在冬夜斗室中,关起房门,忽觉很有些隐居
的味道了。细细听来,琴中自有真味:悲声,离声,呜声,咽声,
不一而足;风声,水声,吟声,松声,尽在其中……缓缓的琴声
洗去了心中三分浮躁,换取了三分超然。想来琴者,为寄托心声
而生,非知音赏者,是不能耐烦这寒音的。我辈红尘中人,欲求
之事正多,脱不开脚下这片大地的引力,不爱琴音,也是无可如
何之事。只是话虽如此,韩愈《听颖师弹琴》中有言"浮云柳絮
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此种境界应似水击三千扶摇九万里
的大鹏,即便俗人,某一日痴心一起,便借清音逍遥游,又有何
不可?

    这几周来,翻来覆去听了近百个轮回,临睡前,起床后,烦
闷时,疲倦时……不辨曲目,一路听来,奇的是除了《流水》轮
指滚过很有特征之外,其余的竟是混然一体,没有断层的感觉,
也许是识鉴力不高的缘故罢,又也许是这中国的古乐深诸"天人
合一"之道的个中三味,早已脱了曲目的限制,让听者的思绪自
去"从流飘荡,任意西东"了。

    听琴之时,也想到一些古事,这么优雅的拨弄,不知为何总
与离苦、肃杀之事联系在一起:

    《世说新语》上载了两个琴与亡友的故事:张季鹰吊顾彦先,
登灵床鼓琴,大悲大哭,不顾礼数;又子猷奔兄弟子敬丧,又是
登灵床取琴来弹,弦声总不成调,他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
子敬,人琴俱亡!"哭昏过去,本已有疾在身,过了一个多月,
他亦随兄弟羽化而登仙去了。

    琴音清冷,恍觉弹者早已摒弃红尘念根,浮游天地外,于弹
者自己,却可能是呕了心,呖了血来弹,知音者稀,爱此道者也
许都是寂寞之人,寂寞之余却不肯绝了情性,高山流水之谊也因
此而遍传千古。为报知音赏,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彦先死后
季鹰大恸,子敬死后子猷随亡……若说琴声引人,倒不如说是琴
声背后的执著一念让人心动吧……

    另一位痴人嵇康,刑前"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
散》于今绝矣!",其沉痛悲怆,与《广陵散》共成绝响。岳飞有
词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戎马一生,梦断风波亭,葬于莫
须有之罪名,后人于扼腕叹息之余,恐怕也会有些意冷:琴曲难
留,琴弦易断,不如绝弦……

    晋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隐逸田园,他在居室内悬了张无弦
琴,后人不知其意,但这样一位乞食之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高士,于这张不能响的琴上自寄托了些什么不便说的深
意吧?我们无从猜想,只是不敬之人如我者,心中便会生几分好
笑之意:既要绝弦,又何须悬琴?可见渊明也未绝了红尘之念啊……

    红尘攘攘,趣事正多,便是清雅著称,常陷肃杀之琴,又何
尝没有变为红线良媒的机会?《诗经》首篇即有琴瑟和鸣之意,
戏曲中相如以琴音诱了文君之心。每念至此,不由摇头微笑,人
生苦短也罢,苦长也罢,正该好好地过。唏嘘一番哲理后,好奇
之心大炽:清冷如冰水之琴音如何才能体现挑逗之意?这倒是极
难之事。中国的传说、诗词常有半解不解的疑惑留给后人,但半
解不解自有其美,若史学家、音韵学家真去解此情事,恐怕会被
人唾为"焚琴煮鹤"罢?

    随聊至此,倒想起个"一琴一鹤"的典故:北宋赵抃知成都府
时,骑马入蜀,仅随一琴一鹤,于是后人以"一琴一鹤"代指官吏
清廉。此典真真具有中国风味,试想琴、鹤是如何难带之物,竟
然千辛万苦,入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还随携在旁。若我知为成都
府,定会带几个修路的工程师,会计师之类能人去而决不带琴鹤,
即便带也待路修好了用车运进去。赵抃纵然清廉,然一开始就太
注重个人情趣,将置民于何地?哈哈一笑,心知说至此可也,再
说下去,恐怕我也属于焚琴煮鹤的大俗人之流了。

    古人爱琴如友,有人携琴,亦有人惜琴,蔡邕曾抢救过一段
已塞入炉灶的桐木,用来做了具名琴:焦尾琴。由此想到,滚滚
浊世之间,正不知藏了多少英才俊杰,而埋没于炉灶,真是可惜,
若物尽其材,人尽其用,何愁家国不兴?

    走笔至此,放笔侧耳听《流水》,每到此段,总爱想象北方
某村落现正有流水绕过蓝莹莹的雪地,时急时缓,化开了舌形的
雪,石头白,树枝黑而湿润,散在雪及流水之旁,风声呜呜地吹
过……

    释家起始,不立文字,心口相授,流传不广,却保其精粹——
琴或文字,不过是知识分子手边的一种寄托而已。以琴为友,以
琴为媒,摔琴,抚琴,悬琴,写琴,携琴,救琴,最后一样着在
个“人”字上,无情意的琴意不会是真琴意。那么,我听懂了几
分?听懂了这张,还是听懂了悠悠人心?靠概念听,还是靠感觉
听?

    也许,放下诉说的心,静夜,一册王维,一张琴音,才能告
诉我我想知道的——琴意——情意。


                              针儿,九九年一月二十四午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90.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