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已关闭版区>>● 探索无止境>>社会关注>>转载:素质教育是如何被误读的?

主题:转载:素质教育是如何被误读的?
发信人: leonard_soup(水中月)
整理人: leonard_soup(2002-08-11 16:14:09), 站内信件
作者:姚轩鸽

我们这个民族,似乎与生俱来地秉承了一种动辄推倒重来,非此即彼,非左即右,非优即劣,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与行动的传统。当前对素质教育的推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我们极尽控诉之能事,调动一切手段搜集了应试教育的种种缺陷与罪恶,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之际,当我们用无限美好的动机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地搜寻素质教育的诸多优点,欲将其奉为神明之际,我们是否该想一想,会不会同样回会陷入这种简单的二元思维模式之中。

    应试教育果真一无是处吗?它本身的缺陷,素质教育就一定能克服或者减少吗?素质教育真的是解决中国教育危机的神丹妙药吗?它本身就没有任何缺陷吗?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可以成为对立的双方吗?对此,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理性警觉,恐大多数会从众呐喊,三呼万岁,惟素质教育的马头是瞻,放弃更深层次的本质剖析与探求的。

    其实,应试教育并不是没有缺陷。但古今中外,可又有谁能提出另外一套十全十美的办法,来为社会培养、选拔人才呢?应试教育起初应是一种旨在为社会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制度安排,问题出在,当教育竞争日益激烈时,应试教育会偏离初衷,走向其反面,将考试绝对化,惟分数是从。自然,其负面效应会随之而来,从而背离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正是应试教育被诟病的核心之点。与此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应是一种旨在培养个体社会生存能力,塑造个体健康人格,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人才的制度安排,是就教育目的而言的。假如取消了应试教育,也许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更大。比如,教育可能陷入更不公正的境地,“非考试的竞争”可能为社会上有权有势有门路的子弟大开方便之门,而大批贫民子弟只能承受更不公平的待遇。

    从本质上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构不成对立的双方。二者的制度安排背景、现实诉求等等是大相径庭的。对此,当代著名思想家秦晖先生在《先有鸡,先有蛋?--透视中国教育》(杨支柱编,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一书中有十分精采的论述。他说:“我赞成素质教育,也赞成减轻学生负担;但不赞成”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提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类,因而也就是不可比的范畴。素质教育是就教育目的而言的,与它对立的是以培养某种信仰为目的意识形态教育或科学教育、以培养对某人的忠诚为目的奴性教育,以增加”工具理性“为目的惟智教育等。应试教育是就教育过程中的成就评估,资源竞争,资格认证的手段而言的,与它对立的是以个人赏识为标准的伯乐相马式教育或推荐保送教育,以出身为标准的”种性教育“或成份教育,以财力为标准的商业化教育等。这两类范畴是完全可以交叉、重叠的。例如重考试的科举制与不考试的九品中正制在教育目的上并无本质区别,与同样重考试的工业时代的惟智教育在教育目的上都完全不同。”秦晖先生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看来,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误读从一开始就走了叉道,并未抓住素质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本质。在强调一种教育时,又排斥了另一种教育,将孩子和洗澡水一同泼了出去。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塑造富有现代意识和信念的健全完美的人格。它应是以培养平等、自由、博爱、公正、民主、竞争、效益、法制等等现代意识和观念为目的。绝非是减些学时、压压课目等等一些枝枝节节的小打小闹。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应在于从根本上改造传统的教育制度安排,创建更科学更人性的教育制度安排。

    当然,素质教育之所以被误读,应试教育之所以遭诟病,都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在人类已跨入21世纪,全球化的浪潮日夜拍打着古老的中华大门的时候,人类几千年来在域外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文化成果,自然会借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冲击传统文化烙印深厚的中华大地,刺激、示范、诱导中国社会全方位地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浪潮之中。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多元化,必然迫使包括中国教育体制在内的各种体制认同、适应遵守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和规则体系。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为素质教育的提出营造了积极的氛围,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按说,有这样的背景支持,素质教育不可能被误读,应试教育不会被过多诟病,但现实往往开人们良好愿望的玩笑。深究其因,恐怕沉重的体制包袱和文化传统是本质的原因。在体制转型期,新体制正在建立,尚未正常运转,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旧体制还未退场,利益的原因,惯性的原因,观念的原因,等等,都不会自动退出曾经位尊名高的舞台,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排斥新体制,悍卫既得的利益,坚守以往的观念。自然,其思维方式也会遵从过去,怀念过去。一方面会陷入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思维模式陷阱,另一方面则会用这种思维格式裁剪新生事物。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固然,素质教育不是以培养某种信仰为目的意识形态教育或科学教育,以培养对某人的忠诚为目的奴性教育、以增加“工具理性”为目的惟智教育等。但由于体制的现实规制,做为子系统的教育又怎能逃避母系统的束缚呢?坦率地说,现行体制还需要一定的以信仰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教育或科学教育,需要以工具理性为目的惟智教育,体制内还又个别人需要对其忠诚的奴性教育。素质教育岂能超越这种现实的体制障碍。因此,素质教育被空洞化为一种口号,被理解为一种时尚,是有其现实理由的。现实中,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成本最小,代价最低的路径去实现其需求。因此,对素质教育的深层理解也就会停留于媒体的诱导,接受被空洞化了的素质教育口号。在心中,教育还是哪个教育,课本还是哪个课本,一切变化仅表现在讲话、口号、以及应时文章中。而应试教育的被诟病,何尝又不是一种社会即时消费需求呢?

    须特别指出的是,与素质教育的被误读不同的是,应试教育被诟病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教育公平的呼声。同在一片蓝天下,北京市的高考分数线可以比外地低许多,更何况权势群体的背后运作等大量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如此这般的不公正,人们自然会将不满和激愤投向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但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求必须是在继承中扬弃,这样,文明才会积累和延续。如果一切都推倒重来,以追求快感为鹄的,那就不是理性的选择了。

    由此可见,沉重的传统包袱和体制规制是素质教育被误读的根本原因。人们基于现实生存考虑所做出的对素质教育的误读选择,虽不是最优,确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在体制和传统上。被模式化了思维方式,被格式化了的思维惯性,被世俗化了的现实计较,等等。无不是素质教育被误读的催化要素。

    2002.3.3



----
探往古陆离 
    沉璧浮光战 
索来今迷幻 
    曜金影摇神 
无奈何英雄 
    长江东逝水 
止惆怅壮志 
    嗟恨叹息中 
境悠悠唯见 
    汉关秦时月



欢迎来广州社区古今政史之  探索无止境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