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入门>>《人有二十难》之十四

主题:《人有二十难》之十四
发信人: xqiao1999(幻儿)
整理人: zbw(2002-08-14 12:29:45), 站内信件
                            十四  心行平等难
    前面谈过「不轻未学难」。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你不用看不起我,我也不必看的起你」,这是「卑劣慢」,同样也是不对。
    聪明不等於有智慧
    学佛者要学会时时尊重别人,纵然自己才高八斗,也不可以轻视无学识的人。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不一定是懂的很多理论的人,才能发挥良好的人生功能。若懂理论却不懂事相,那也是无济於事呀!有些人不识字;什麽长篇大论的道理他不懂,但是他知道要如何做人、如何努力做事;知道如何做人,他就是好人,懂得如何做事,那就是好事。没有做错事也没做坏人,这样的人生就是美好——没有错误的人生。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智慧型的犯最者,他们懂的很多理论,很会钻法律的漏洞,因此,他们犯的都是伤天害理、惊天动地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要自以为很聪明而去轻视别人愚钝。聪明的人往往会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在世间不光是要「不轻未学」,而且千万不要有「慢心」——能干者切计自我贡高,而能力差者也不可有卑劣慢,因两者都容易漠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学佛者先要学会觉有情,觉悟世间的事、理,而且必须事理圆融,这叫做觉悟。若能事理圆融,就能广结善缘。若是只懂得的教理,而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不得「人和」,这就不是真正的觉悟。真有智慧的人会扩大心胸、容纳一切人与事物!所以说,能够器量宽宏,就是福慧双具。
    「器量宽宏」就是度量宽大可以容纳很多人,好的会欣赏,坏的也会容忍;人人在我的心目中,都被包容无遗。就像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一样,要有天地般宽阔的心胸,才不会有贡高、卑劣慢的心态,这就是出於内心的福德。
    亲疏平等难对待
    另外,还应努力的是「心行平等」,佛陀说:「心行平等难」,凡夫的心行若要保持平等确实不易。佛陀说,是凡夫,心就难於平等。但是我们甘於做凡夫吗?人人都希望超凡入圣,要不然我们学佛所为何来?学佛就是要学得心如天地,任何微细的物品,都不会被排斥;再大的物品,大地还是稳稳重重地承载著。我们的心地要像天地乾坤一样,不可排斥任何微细之物,也不可拒载重物。总之,心量要宽大,不管是富有、智慧或者贫困、愚钝的人,我们都以平等心对待他们,尊重爱护他们,这就是「心行平等」。
    但是,佛陀说「心行平等难」,可见凡夫的习气很重。现在很多人提倡爱心,可是要人不起烦恼,使人的心行完全平等,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人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人,关心自己所关爱的人,在社会上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孔夫子也有自己特别偏爱的弟子,他最偏爱的人是颜渊。孔子是为圣人,为什麽他也有「最爱」呢?因为颜回听孔子的教诲可以闻一知十,子贡曾说:「我是闻一知一,但是颜回却是闻一知十。」所以,孔子对於他的弟子也有高低之分,分别的标准是依照他们能够接受多少教诲而定,这就是「分别」呀!
    为无缘、有怨者祝福
    佛陀告诉我们,人要做到完全平等待人的程度,实在是很难;连孔夫子都难以做到了,更何况是凡夫的我们。甚至,佛陀对他的弟子也有亲疏之感,如对阿难就觉得很亲近,因为佛陀的生活起居都事由阿难来服侍,所以,他对阿难倍觉亲切,而对提婆达多,他也会有无可奈何之感。阿难非常体贴佛陀,佛陀的举止行动,对阿难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引导指标,而提婆达多则是处处想要陷害佛陀。然而佛陀对提婆达多的迫害毫无怨嫌,并加以包容,我们读「法华经提婆达多授记品」可知,提婆达多将来成佛得时间比其他弟子还要长,尽管佛陀能以平等心,以德报怨,但是在生活当中,他也经常觉得无可奈何。看看佛陀,他也有这种难题,更何况我们现代的凡夫呢!
    不过我们要学习佛陀的包容,以德报怨,即使很恶劣的弟子,佛也帮他授记祝福!对於无缘、有怨的人,我们要默默的为他祝福,祝福他将来得大福德,若能如此则叫做「心行平等」。因为世间本就无法很平整,看看大地,若是万事万物都平平整整,那就不是人间了。有高山深海、物质也有大有小,外面的建筑物高低不齐,连庭院清脆的草木也是高矮不一呀!这和人心一样,人的心地也有高低、软硬,不过,既然要学佛,就要尽量自我警惕,把自己的念调整好,对人只有关爱而没有怨恨之念。虽然对某些人觉得无可奈何,但是,也要本著宽宏雅量以对,不可有怨憎之心,不要说:「我怨恨你。」这样的话。我们对一个人抱著「无可奈何」的心态,是还要教导对方的心量,若是恨他、怨他,就会结下更深的不善缘,今生、来世、无数生的恶因,就会连连绵绵地结下去。
    培养无分别心
    春天的气候多变化,昨天是风和日丽的天气,而今天却是风雨绵绵,前後不过二十四个小时,但天气的转变竟然这麽大,这是自然界的变化,人心也是如此。对於人的心,佛陀常常要告诉我们——要心静如水,但是水面也难免会起波浪!
    佛陀说:「心行平等难」。要每个人看到外面的境界时,心念都完全平等,这确实是很困难,譬如昨天的天气和今天天气,明明是不一样,若应要说成一样,的确很难。外面明明是有鸡啼鸟鸣的声音,若要说成寂静无声,这也是难呀!其实,外面的境界在变动时,我们的心自然就会随境而转动,这是很正常的。冷、热、风、雨,随著外境而改变,我们的身心也都会起分别作用;但是佛陀说,要没有「分别心」。
    如何才叫做无分别心?近来有很多人热衷於修行,有人喜欢跑道场,他们认为修禅念佛,才能达到修行的超越境界,甚至认为自己所修行的法门才是真正究竟的,才是佛的教法真传。而慈济的委员都很认真地做慈善的工作,不畏辛苦、尽分尽力地去募捐、救济,有人就会批评道:「你们懂多少佛法?你们只是修福而没有修慧!」像这样就是起了分别心。假使我们的委员也和他们唇舌相争,说:「我们做的救贫就是修福,教富就是修慧呀!像「你们只顾自了,那是有慧无福,有什麽用呢?」若是如此的针锋相对,也是叫做分别心。
    我们要知道,佛的教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为了普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修行人是要顺应环境而不随他转。我们有这个因缘生於人间,得闻佛法,又能造福人群,因此要懂得惜福惜缘。有这群发心的菩萨行者,我们尤其要好好珍惜,借重大家的因缘和力量,来成就菩萨的志业。大家和志同道合的人,要互相珍惜缘份,努力地造福人群。若没有这分因缘,也没有相同的志愿,就要不起分别而和他人争执或勉强他人,这就是「无分别心」。
    施受贫富皆平等
    佛陀在世时,不断地鞭策弟子,比如说「行布施时,要以平等心布施;受施者,也应以平常心受施」。当时印度人的生活水准贫富差距极大,有的人非常贫困,有的却极为富有,现在的印度仍是如此。你们若去印度观光、朝圣,就会看到许多流浪街头、衣衫褴褛的人,这样饥饿贫困的人,到目前仍是存在,而富有的人,却能用金银玉器来装饰他们的华厦,自古至今,印度的生活还是没有改变。
    当时,佛陀和僧众接受国王、大臣们所供养的佳肴美味时,是抱著平常心接受。只要肚子填饱,他就欢喜感恩地为他们说法,从不多求。那时也有极贫困的人,像贫婆,她身无一物,但是很想供养佛陀,看到大家以油灯庄严佛说法的道场,於是她剪掉自己的头发换来一盏油灯,佛陀对他也是无限的赞叹。因此,受供养的人,不管有钱人布施的物品有多好,没有钱的人以何种心意供养,都应以同样的心——感激与感恩来回报,这是受施者应有的「心行平等」。
    布施的人,像有钱人以金缕衣诚恳的供养佛陀,而从贫婆身上的旧衣撕下一块布,也是尽她所有,以最虔诚的心来供养佛陀。两位布施者都以虔诚的心,尽心尽力供养,这也是「心行平等」。
    供佛与施贫功德相等
    过去,弥勒菩萨供养难胜佛之後,又布施一位乞儿,然後把剩馀的东西给狗吃,那时难胜佛看到了,就非常欢喜的赞叹弥勒菩萨说:「供佛和布施乞儿与狗,功德平等。」因为他供佛时,是以恭敬心供养,布施乞儿是抱著怜悯心、爱心,而布施小狗时是以施舍、无所求的心来布施,所以,难胜佛说,布施狗的功德和供养佛的功德平等。但是一般人都说:「我们布施给修行得道的人,功德比较大!」其实,要看布施的人,是以何种心来布施,最殊胜的布施是不计代价的付出而不求回报!虽然供佛的功德很大,但是若有求功德的心态,就不是心行平等的供养。
    记得很多年前,道源老法师仍健在时,因为有很多慈济委员很热心,就有人请教他一个问题,说:「我听说慈济的人只修福,没有修慧,您认为呢?」道源老和尚说:「布施给贫困的人,和供养法师功德平等,甚至布施贫困的人,功德比供养法师还大,是福慧双具!」这是道源老法师回答信徒的话。
    有的人觉得很奇怪,为什麽布施给贫困的乞儿,比供养法师的功德还大?道源老法师说:「因为你供养法师,是抱著有所求的心,而布施贫人乞者是无所求的,只因有这份诚恳的爱心,由慈悲而生智慧及无所求的平等心,所以功德很大。」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什麽是「心行平等」。人在多数时候都有分别心,若能尽力而无所求,不起分别,才是真正修行的正确心态,也才是佛陀教育我们的「心行平等」。



----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倦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