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aiyun.lin(開元)
整理人: wwwcwd(2002-08-14 17:44:35),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tony1979版icesnow1216的《点一盏心灯 - 刘墉》★
点一盏心灯
小尼姑去见师父:“师父!我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已经多年,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茹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得愈多,心中的个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
“点一盏灯,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数十年过去……
有一所尼姑庵远近驰名,大家都称之为万灯庵;因为其中点满了灯,成千上万的灯,使人走入其间,仿佛步人一片灯海,灿烂辉煌。
这所万灯庵的主持,就是当年的小尼姑,虽然如今年事已高,并拥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她做一桩功德,都点一盏灯,却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还是总会见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说,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却已经没有师父可以问,因为师父早已死去,自己也将不久人世。
她圆寂了,据说就在死前终于通悟。
她没有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在黑暗的掸房里悟道,她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灯再亮,却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唯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
她点了一盏心灯!
==================================================================
扶树与扶人
某人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然极力维持原有的排场,唯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表妹扮作女佣,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严厉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抢菜。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砰然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但是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都热烈地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主动提出帮助。
某人彻底失望了,他百思不解,一个人行街头,突然看见许多工人在扶正那披台风吹倒的行道树,工人总是先把树的枝叶锯去,使得重量减轻,再将树推正。
某人顿然领悟了,他放弃旧有的排场和死要面子的毛病,重新自小本生意做起,井以低姿态去拜望以前商界的老友,而每个人知道他的小生意时,都尽量给予方便,购买他的东西,并推介给其它的公司。没有几年,他又在商场上站立了起来,而他始终记得锯树工人的一句话:“倒了的树,如果想维持原有的枝叶,怎么可能扶得动?”
==================================================================
富翁的大房檐
从前有位善心的富翁,盖了一栋大房子,他特别要求营造的师傅,把那四周的房檐,建得加倍的长,使贫苦无家的人,能在下面暂时躲避风雪。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许多穷人聚集檐下,他们甚至摆摊子做起买卖,并生火煮饭,嘈杂的人声与油烟,使富翁不堪其扰。不悦的家人,也常与在檐下的人争吵。
冬天,有个老人在檐下冻死了,大家交口骂富翁不仁。
夏天,一场飓风,别人的房子都没事,富翁的房子因为屋檐特长,居然被掀了顶。村人们都说这是恶有恶报。
重修屋顶时,富翁要求只建小小的房檐,因为他明白:施人余荫总让受施者有仰人鼻息的自卑感,结果由自卑成了敌对。
富翁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并盖了一间小房子,所能荫庇的范围远比以前的房槽小,但是四面有墙,是栋正式的屋子。许多无家可归的人,都在其中获得暂时的庇护,并在临走时,问这栋小房是哪位善人捐建的。
没有几年,富翁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即使在他死后,人们还继续受他的恩泽而纪念他。
==================================================================
造就与迷失
醉心戏剧的某人,不顾亲朋的反对,毅然选择一处并不热闹的地区,兴建了一所超水准的剧场。
奇迹出现了,剧场开幕之后,附近的餐馆一家接一家地开设,百货商店和咖啡厅也纷纷跟进,没有儿年,那个地区竟然发展得非常繁荣,剧场的卖座更是鼎盛。
“看看我们的邻居,一小块地,盖栋楼就能租那么多钱,而你用这么大的地,却只有一点剧场的收入,岂不是大吃亏了吗?”某人的妻子对丈夫抱怨:“我们何不将剧场改建为商业大厦,分租出去,单单租金就比剧场的收入多几倍!”
某人想想确实如此,就草草结束剧场,贷得巨款,改建商业大楼,怎料楼还没有竣工,邻近的餐饮百货店纷纷迁走,房价下跌,往日的繁华又不见了。更可怕的是,当他与邻居相遇时,人们不但不像以前对他热情奉承,反而露出敌视的眼光。
某人终于想通了,是他的剧场为附近带来繁荣,也是繁荣改变他的价值观,更由于他的改变,又使当地失去了繁华。
人们常因建设自己而造就别人,又因别人的造就而改变自己,在这改变中。某些人迷失了,不但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那些曾被他造就的人…
==================================================================
满了吗
徒弟去见师傅:
“师傅!我已经学足了,可以出师了吧?”
“什么是足了呢?”师傅问。
“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
“那么装一大碗石子来吧!”
徒弟照做了。
“满了吗?”问。
“满了!”
师傅抓来一把砂,掺人碗里,没有溢。
“满了吗?”师傅又问。
“满了!”
师傅抓起一把石灰,掺人碗里,还没有溢。
“满了吗?”师傅再问。
“满了!”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
.......
==================================================================
先奉献的爱
王太太是个孤僻的人,跟邻居从不往来。有一天在她正在烧饭,突然听见邻居李小妹尖声哭喊,从窗子望出去,发现一股浓烟正从李家的屋里冒出来。
王太太慌忙地跑出去,孩子的哭叫声更大了。想必父母不在家,眼看浓烟并未夹带着火苗,一向小胆的王太太居然鼓足勇气冲了进去,岂知才抱起小女孩,身后突然窜起熊熊的火焰,当她用毛毯把小女孩包着冲出火窟时,已经头发全焦;灼伤片片。
就在这次火灾发生之后,王太太的孤僻脾气居然改了,她尤其关心李小妹,总是买些东西送给她,并问长问短,有时候李小妹不用功、不听话,王太太可以气得哭。许多朋友不解地问:“你以前从来不关心邻居,为什么现在对李小妹甚至好得超过自己的孩子呢?”
“因为我差点为她送了命!”
“差点为她送了命”,这是一句多么意味深长的话。人们的爱,往往并不一定起于别人爱自己之后的回报,却可能由于自己最先的奉献与牺牲。牺牲愈大,爱得愈深。这也就是许多不心甘情愿,被征召入伍的青年,在经过保国的殊死战之后,变成爱国斗士的原因。
==================================================================
人生的棋局
人生就像是一场棋,对手则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有的人能预想十几步。乃至几十步之外,早早便做好安排;有的人只能看到几步之外,甚至走一步,算一步。
与高手对招,常一步失策,满盘皆输:但是高手下棋,眼见的残局,却可能峰回路转,起死回生。
有的人下棋,落子如飞,但是常忙中有错;有些人下棋又因起初长考太多,弄得后来捉襟见肘。
有的人下棋,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认输;有些人下棋,稍见情势不妙,就弃子投降。
棋子总是愈下愈少,人生总是愈来愈短,于是早时落错了子,后来都要加倍苦恼地应付。而棋子一个个地去了,愈是剩下的少,便愈得小心地下。赢,固然漂亮;输也要撑得久。输得少,才有些面子。
所幸者,人生的棋局,虽也是“起手无回”,观棋的人,却不必“观棋不语”,于是功力差些的人,找几个参谋,常能开创好的局面。但千万记住,观棋的参谋,也有他自己的棋局,可别只顾找人帮忙,而误了他抨上的厮杀。
如果你不知道计划未来,必是个很差的棋士;如果你没有参谋,必是很孤独的棋士;如果你因为输不起,而想翻棋盘,早早向人生告别,必是最傻的棋士。
请问:你还有多少棋子?你已有多少斩获?你是不是应该更小心地,把所剩无几的棋子,放在最佳的位置。
==================================================================
取与舍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人初生时,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长;取知识,以求内涵。
既然长大,则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鱼,或取利禄而舍悠闲;或取权位,而舍性命。
至于老来,则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险时,先得将不必要的行李抛弃;仍然嫌重时,次要的东西便得舍出;再有险境,则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时,绝对是舍多于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最先落水坠崖,把老本也赔了进去。
如此说来,人生是愈取愈少,愈舍愈多,怎么办呢?
答案是:
少年时取其丰;壮年时取其实;老年时取其精。
少年时舍其不能有;壮年时舍其不当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
我亦无争,天亦美
孙先生是一位登山摄影家,爬遍了国内的大小名山,也照了成千的风景照片,可是当朋友欣赏他的作品时,他总是遗憾地说:“就是那么巧,每次看到最美的风景,都是在我底片用完的时候。”听到的人则在背他说,他那样讲,是与歌星的自称感冒喉咙不好,有着相同的心理。
问题是,在爬山时,大家确实看见他底片用完,又遇到美景时跺脚捶胸的表现,有时在下一站买到胶卷,他甚至会沿原路跑回去补拍,只是多半怅然而返。天光云影,才隔一下子,居然全变了。
有一次,同行的人特别暗地为他带了一卷底片,果然他底片用完,又遇到十年难见的美景,那人便将底片交给孙先生,岂知当他装妥,从照门望出去,又是频频摇头,洗出来之后,还是不满意。
恨那大自然总是跟他的照相机过不去,孙先生终于放弃了摄影。妙的是,从他不带照相机起,每一次的旅行,从头到尾都有数不完的美景。
“恐怕只有在我不汲汲营求的时候,才能无拘无束地欣赏。”孙先生说:“我亦无争,天变美!”
==================================================================
亲爱、恩爱、怜爱
以前听人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之间的情感,会由“亲爱”,进入“恩爱”,步人“怜爱”,当时很不能了解其中的道理,如今渐长,观察经历多了;终于有了实际的领悟。
年轻的夫妻间,所有的是亲爱,由“亲”而“爱”,所以表面看;固然爱得炽烈,但是由于属于肉体亲近的程度高,往往也较经不起考验,造成了“不亲,就不爱”,也既然是西洋人所说的Out of sight,out of love。
中年的夫妻间,应该拥有恩爱,因为在过去相处中,彼此照顾、慰勉,共同奋斗,突破难关的“恩”,而加强了“爱”。也就因此,许多在“亲爱期”不能容忍的出轨行为,由于“恩”的遮掩,而能获得平复;相反的,年轻时过得太顺意,而夫妻间缺少“恩情”的,就往往在“爱意”上显得薄弱,而经不起考验。
老年的夫妻,享受的怜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相怜,与“同穴梦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的相惜。此时儿女都已经长大自立,夫妻年老渐衰,却又落得二人相守,你病我扶、我仆你搀。而年轻的情欲已经淡远,;日时的怨怼早已释然,相望白头,彼此目光接触的一刹那,虽再迸不出火花,却有着多么蕴藉的、惺惺相惜的爱意呀!
由肉体接触的“亲”、实质帮助的“恩”,到相珍相惜的“怜”,仿佛用木片树枝升起熊熊的火苗,点燃坚硬的煤块,再散发出沉稳的热力,而那热力可以熔钢,也最为深长。
---- 歡迎您來閑閑書話, 在這裡讓我們一起交流看書心得, 說說心裡的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