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ndayuchi(Linda鱼翅)
整理人: juhm(2003-01-14 17:59:30), 站内信件
|
重新认识学校放假的真正目的
南方都市报 2002-07-15 09:29:52
□智效民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开始了。
学校为什么要放假?这在许多人眼里好像不是什么问题,因此大家都相信下面的话:学校放假是为了让师生们避开严寒酷暑,是因为教学活动的劳动强度太大。我觉得这些解释有点勉强。最近看到著名教育家潘光旦的一篇文章,才使我茅塞顿开,并发现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大多数人,好像并不真正了解我们的学校为什么要放假。
潘先生在这篇题为《假期与知识生活的解放》的文中说:学校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于重视教材。“一种课本,少则读半年,多则读一年”,使学生“无一刻不在字里行间寻生活”,从而失去了自动研究的机会。潘先生认为假期是每一个学生“解除痛苦回复自由的上好机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对大家提出两个要求:首先要树立“在假期里,我便是我,而不是教员的学生”的信念,其次要选择一两个比较高明的求知方法。这就是说,同学们在假期一定要摆脱教师的阴影,去过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他举例说,在自然知识方面,可以做一次有目的的远足,从事地质的观察和生物标本的采集;在社会知识方面,可以找一个小题目,然后利用图书馆的资料进行研究。类似的选择可能有很多很多。
潘先生的话让我想起胡适在美国留学的情况。据《胡适留学日记》记载,胡适到达美国后的第一个暑假是从1911年6月11日开始的,他在前一天的日记中写道:“大考已毕,一无所事矣。第一学年毕矣!”我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曾有点奇怪,心想美国人的暑假开始早,大概结束也早吧。没想到一直翻到9月28日的日记,才有“今日为上课之第一日”的记录。也就是说,美国大学的暑假居然有三个半月之久,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纵观这三个多月的日记,我发现他的暑假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令人羡慕。其中有旅游、开会、交友、阅读、写作、打球、玩牌、逛公园、学拉丁文、演讲辩论、上暑期学校(包括学化学、演习题、做实验)等等。这与潘光旦的主张完全一致。可见在美国大学放假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生活的解放”,为了给学生多留一点自由自在地学习研究的机会。
这样又出现一个问题:潘光旦先生为什么要把学校教育说得那么可怕呢?我想这与学校本身的缺陷有关。据说近代教育制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所以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把教室比作车间,把老师比作工人,把学生比作原料。这种“规模化生产”虽然有利于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却又出现了另外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是它不但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特殊爱好,还可能把他们变成千人一面的工具。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创立现代教育制度的人们才在两个学期之间安排一个比较长的假期,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和才华有一个成长发育的时间和天地。
---- Linda鱼翅,健康的鱼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