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onimo(My Hue and Cry)
整理人: donimo(2002-08-03 14:00:37), 站内信件
|
人類對聲音的探索從未間斷。一種新樂器音色或新樂風的誕生,就表示人類在聲音的實驗上又進了一步,當然一定也會被保守人是譏為噪音。新的聲音會包含兩個面向,討人喜歡的、不討人喜歡的。NOISE一字語出希臘文,本身就具有新事物的意思,到了英文卻變成令人不悅的聲音…統稱曰噪音。
實驗音樂一詞是經過古典音樂幾百年的醞釀,在19世紀工業革命後才產生的名詞。當音樂欣賞走向大眾化時,音樂家之中也已經開始有人不安於調性的現狀,於是從後浪漫派、印象派開始,便開始有些古典作曲家偏離了調性這條路。古典音樂家荀白克(奧1874~1951)與史特拉汶斯基(俄裔法籍1882~1971)更在1910年代建立了現代音樂的里程碑。不規則的節拍和排列迥別於以往的音程,還有各式各樣的記譜方式,同時考驗了演出者和指揮家的專業技巧,也在西方世界到處種下實驗音樂的種子。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在文化藝術運動的進展中,實驗、前衛音樂圈的先鋒們不斷蛻變,並像最早發明音樂的老祖先一樣模仿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收音機和錄音器材也納入創作素材,最後產生一種「具象音樂」類型。這裡又不得不提到幾個名字:瓦雷士、約翰凱吉、謝納奇斯、皮耶昂利、斯托克豪森、夏佛。他們是實驗音樂電子化的先鋒,在電子合成樂器還未發展成型時就已經先用盤帶作曲(如改變速度或剪貼磁帶),有了那些器材後更做出跟傳統樂器完全不像的各種音響,或是結合器樂與電子音響,創造更龐大的聲音。
到了50年代,世界上主要的電子音樂實驗室,如美國的貝爾、德國的西德廣播科隆(WDR Koeln)、日本的NHK電子音樂室,以及一些新音樂夏令營隊,也就變成現代古典和實驗音樂的溫床。電腦的開發更是一大助力,略下不談。
瓦雷士先以器樂模仿各種音響,後來加入更多電子音響;凱吉率先把大小異物塞進鋼琴弦,以及留下名垂青史的沈默『四分33秒』;建築師謝納奇斯用電子噪音講希臘神話(台灣的打擊樂團常常公演他的作品);夏佛和昂利共同開啟了錄音帶作曲的新方向,昂利更把60年代最尖端的電子音樂跟搖滾、芭蕾舞結合,『當代彌撒』成為實驗音樂與迷幻搖滾的必聽經典;斯托克豪森帶著他的弟子們以及妻妾所生的兒女們,演出博大艱深的實驗音樂;這些作曲家和文藝思潮的結合,也對流行音樂、爵士樂起了作用。
又要提到幾個字眼:普普藝術、抽象表現主義、FLUXUS運動、極微主義藝術、藝術家安迪沃荷、非法利益樂團、失蹤回來的披頭四、詩人威廉布羅司、中國十年浩劫與西方左派學潮,以及爵士樂方面的桑若、西索泰勒、安東尼伯拉克斯頓等前驅人物。
台灣的實驗音樂始於當年有錢留歐留美的文藝青年,作曲家許常惠留法回台後,於1960年創設「製樂小集」,當然在到處是田的台灣社會裏是起不了作用的,所以他們受了挫折後,開始下鄉進行民間採集,留下豐富文化資產。林二留美期間率先接觸了電腦音樂,作品仍以調性為主,三十歲以上的讀者應該有印象。電腦音樂透過陳揚的作品進入台灣通俗音樂。周文中曾是瓦雷士晚年的得意門生,溫隆信也跟一堆第一線當代作曲家密切來往,還有很多本地作曲家的一些作品都很有實驗精神,但是跟今天的主題關係不大。從這邊開始要導向通俗音樂中的實驗音樂範圍。
前面扯了一大堆嚴肅作曲家、藝術流派運動,其實對於我們所接觸得到的實驗音樂來說,個個都是重要的影響元素。一派搞藝術、音樂的人,紛紛向披頭四晚期的幾張概念專輯、麥克歐菲爾德的『管鐘』與平克佛洛伊得的『月之陰暗面』看齊。有些則試著把音樂作品加上更多異端、殘酷寫實或B級片的元素,後來影響了歌德、重金屬等流派。
一派嬉痞專搞長時間即興演奏,變成世界音樂的先行者。一派結合了大量電子樂器於迷幻搖滾之中,被稱之為「德式泡菜搖滾」。一派不會彈奏樂器的人在高架橋下敲打破銅爛鐵以討論工業時代的社會問題,或歌頌軍國主義,變成工業噪音。一派受到龐克的影響,變成毀滅性的吉他噪音;到了日本受到更多黃色書報電影的影響,變成所謂的日式噪音。一群升學壓力當前的台灣青年學子,以噪音顛覆了吉他之夜,他們變成了濁水溪公社。
實驗音樂圈內的交流由來已久,在網路頻寬被少數專業人士操控之時,作品的郵寄交換和小型實驗音樂會是主要的媒介。用表演、賣唱片賺到的錢所投資的新器材,也陸續成為表現的工具。現在網路實現了「地球村」的理想當年貴松松的電子音樂器材也變得容易得手(如下載或線上購買),作品和意念流通更形方便,實驗音樂反而變得更加差不多,則是值得那些現在還在搞實驗音樂的人好好思考的問題。
黑暗校園民歌之狼
[原刊載於小白兔音樂通訊第七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