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83187(钱眼开)
整理人: lilin(2002-11-25 22:01:18), 站内信件
|
妇孺皆知的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后),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老爸每次过年时就会对他当年除夕和伙伴们等在城隍大殿前等看城隍老爷换新衣的经历津津乐道。
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老城厢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这里可以觅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什么瓶塞啊、筷子啊、顶针啊……细到老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角落落。整个商城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小商店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老少顾客熙熙攘攘。现在的城隍庙更是凝集了各地的风情宝物:野趣的抬花桥、嘉定的民俗画、舶来的的莫师汉堡。每当华灯初上,老城隍庙流光异彩、璀璨瑰丽;若逢假日,更是行人如织,人气鼎盛。
外地游客喜欢聚在珠光宝气的华宝楼下,笑靥如花地合张影;新新人类在卡通的自助照相机上,来张率性自然的即时贴照片;金发碧眼的人们聚拢在九品芝麻官的跟前,与这胖乎乎的大木偶一起乐不可支……
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酒酿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提起小吃,就一定不能不提及老城隍庙的小笼包子。这里的小笼馅足汤鲜,尤其是面皮,薄得可见其就里,吃客络绎不绝。巧火而蒸的南翔小笼最让人领略到了江南的精致与秀气——宛如一个个袅娜多姿含情脉脉的水样美人儿,又如视之欲动粉嫩圆润的粉蒸玉兔,远观近赏,两相皆宜;小笼包子一定要趁热趁烫吃,冷得热的完全是两个味道,滚烫喷香的小笼对于咕咕直叫的肚子来说绝对是挡不住的诱惑。看那刚出笼的小笼汤包裹在热气之间,嘟着的翘嘴,雪白的玉脸,用筷子轻轻夹起,晶莹润白犹如悬于筷尖摇摇欲坠的水滴;浸上少许香醋,就着醋上漂浮的姜末送于嘴边,用齿尖轻轻撕破面皮,鲜美的滚烫汤汁瞬时迸射出薄皮渗淌于齿颊之间,鼓足两腮用力一吸,接着便可闭起眼睛享受美味的浓香厚汁不断溢满口腔顺着小笼皮褶从嘴角向下淌出的快感,若是再配以一碗紫菜虾皮蛋丝汤,那才真真是鲜美绝顶。据说正宗的小笼出笼时会任取一只放定在小碟内,戳破皮子,以流出汁水装满一碟为佳,否则,便不能出售。
当年的城隍庙一带还曾经因为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兜售梨膏糖的艺人闻名。旧时上海,卖梨膏糖者,往往手敲小铛锣,唱着即兴编的小调,把一个悠长的故事说到要紧关节处,就卖个关子猛地煞住,开始兜售梨膏糖。当然许多听众都是伸着脖子光听不买的。那个时候,人们把这“说唱梨膏糖”叫做“小热昏”。梨膏糖还颇有来历,相传为唐代名相魏徵创制:魏徵老母患咳嗽不愿服苦药,魏徵就把药草磨成粉末加入梨汁煎熬,熬干后切成小块,入口香甜,后人仿制,名曰梨膏糖。现在的梨膏糖发挥创新,有薄荷、胡桃、虾米、松子、花生、百果、奶油、咖啡、巧克力等众多品种,不仅治病,也开始作为糖果走进千家万户。
城隍庙最大的与众不同是分成内园外园,而真正有看头的,便是白墙之内的豫园花园了。北方的园林多为高官土财,粗犷豪放;南方的园林,多为文人墨客之所,讲究的是精致玲珑,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厅一堂都是极具匠心,总有一股山水诗画的味道与意趣。拿这豫园来说,其巧夺天工正是令人叫绝,虽然面积不可与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相比,但其移步换景、精巧细腻却远非颐和园所能比及。
豫园门口有两只铜狮,一雄一雌,经年累月,全身锈迹斑斑,但这两只狮子的头和腿却十分的光亮。原来古代有“摸摸狮子头,做事不用愁;摸摸狮子腿,做事不后悔”的说法。于是游人们便乐此不疲,到了这里都要摸上一把。
我慢慢地踱着,脚步落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石块与石块撞击的声音亲切而又恬淡。遥想当年穿着千层底的布鞋,一袭锦缎棉袍、一幅题字折扇、一把铜质水烟壶的人们,不觉浮想联翩。
穿过几道回廊便真正进入内园之中,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衬着园中的一池池荡漾碧波,格外妩媚动人。江南之所以灵秀,全在于水,没有水便少了生气。这水虽不见底,却也绿的可爱、绿的娇憨,水面朵朵莲花,成群的金红鲤鱼追逐嬉戏。置身其力,犹在画中,每走一步,都会发现更生动的画面,其中的乐趣,非亲自领略不能体会。
这里的古建筑更具特色,千人千面,叹为观止!闻名遐迩的古戏台高十余丈,分三层,金碧辉煌,房脊上极生动的小兽,屋檐上异常精彩、玲珑剔透的石雕小品……不胜枚举的经典,演绎着高山流水的绝唱。
豫园给人最直观的整体印象便是通透,园艺小品,曲径通幽,一条碧溪环绕园中,几座小桥隐逸在林间。那四时不败之奇葩、嬉戏飞舞之蜂蝶草虫,还有漏窗龙墙、楼台水榭、修竹湖石、曲径回廊……流露出的无不是一股浓浓的古风,无不凝结着华夏民族上下5000年悠久的文化精髓。
豫园正门前是目前刚改造完毕不久的上海老街,步入老街,就仿佛回到100年前上海的繁华集市。这里原名方浜中路,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酒肆、茶馆、戏台、店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观使其拥有丰富的商业文化底蕴。
现在的上海老街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翻修与重建,恢复了当年的花格窗、排门板,再配以屋顶上的飞檐翘角、绛红的窗棂、乌亮的瓦片,突出上海老城厢的民俗风情;黛瓦粉墙,红柱飞檐,重现了童涵春、老同盛、吴良材、万有全、裘天宝、老上海茶馆、德顺酒菜馆、春风得意楼、西施豆腐房、丁娘子布庄、荣顺馆、博印堂等百年老店,同时开设丹凤茶楼、名医堂等富有传统特色的商铺。老街和北侧的“明星街”一起向您呈现出老上海商旅百业、市井百态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展示了老上海从明清向民国直至西洋文化涌入时期的一段历史文化的演变。
信步沿老街一路走过,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沿街的酒幌店幡在风中摇曳,生煎包子、蟹粉小笼的香味掺杂在红木、檀香木的奇香之中流淌在空气里,一切的一切都弥漫着一股老上海的古朴风韵。
……
与别处的老城厢相比,上海的城隍庙另有一番韵味,多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在城隍庙附近住了将近十年,一直偏爱地认为豫园是中国南方园林中登峰造极的经典作品、认为老城隍庙是上海甚至国内最有特色的集商业、旅游、文化于一体的老城厢。
如今,城隍庙地区正在进行大幅度的扩建改造工程,崭新的城隍庙让我在感受大上海繁荣都市气息的同时,更领略和怀念石库门老上海弄堂风情的旧梦。
永远的老城隍庙,永远的上海。
---- 我人身攻击的水平比我的建筑设计水平要高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