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romisedland()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6 23:49:13), 站内信件
|
最近有一本讨论中国与西方关系的书,这本书在讨论到本世纪20年代的反教运动时,提及到了1927年左右,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教已失去兴趣,不再加以争论了。根据上述的研讨,中国知识分子到了20年代末期确实对于宗教及基督教失去了兴趣。
在中国近代史上,任何进行宗教的努力,都很少有成效。1890年康有为借孔学为国教,结果失败了;1910年,陈焕章试图重振孔学,也未成功;1922年发生的反教反基运动则与1925年至1928年的反帝国主义合流。时至今日,中国知识分子多半仍然无法接受宗教,故20年代反宗教及基督教的影响力仍持续到今天。
20世纪初期,宗教或基督教为何无法被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呢?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主义和西方反教浪潮在中国兴起,宗教失去地位,至于基督教,它的所谓“奇怪”而“不科学”的神学教义,加上与西方帝国主义不清不楚的关系,使爱国的中国和识分子无法接受。20年代反宗教及反基督教两大运动即是实证。
除以上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关怀的,其实是救国救民之道,宗教常被视为发扬民族主义的一大障碍。这些知识分子认为宗教若能解决中国即时之需,它才有保存价值,否则,应该摒废。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宗教与基督教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此文讨论的基督教护教学者又如何抵抗这些反教势力呢?赵紫宸颇有高见,也循传统中国人的看法。赵强调人是灵性更新,才会带来恒久的政治、经济、社会进步。吴雷川则主张不惜代价地去革命;也许有人不能附同他的集权主义和独裁论,但他强调彻底改建社会却比赵氏主张合乎当时的味口。然而,他的主张在本世纪30年代是否比赵的主张更受中国知识分子欢迎呢?根据史实,我们知道中国知识分子当时最关怀的,还是寻求抵抗日本和强国之方。在此前题下,宗教、基督教、自由主义、新孔学,都被视为不合时需、极不足道,因而吴氏的基督教革命论也无法引起广大注意。
总之,20世纪初期以及中期,反教的人要求急功近利,再加上革命运动的冲击,宗教或基督教都未能对中国知识分子发生任何重大的影响。
(全文完)
本文选自《基督教文化评论(第四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