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宗教相关>>宗教与社会>>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宗教和基督教的态度>>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宗教和基督教的态度(三)

主题: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宗教和基督教的态度(三)
发信人: promisedland()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6 23:49:13), 站内信件
                      梁漱溟

    一般说来,新儒家论者反对基督教较为温和,他们主张儒道是最合适中国的宗教,基督教或佛教皆不适宜。较之19世纪,他们的态度比其19世纪的先辈们是截然不同的。除开梁漱溟,新儒家论者如冯友兰、熊十力等人皆不参与宗教论战。

    梁启超看宗教是强国齐家之道,梁漱溟视宗教能解除人类不可避免的终极忧虑,他循二项原则分析宗教:宗教基本上是舒解人对终极的忧虑,它的依归是来生;人所不解的是生、老、病、死,科学无法给予解答,人只能寄望于来世;宗教之长存,它不单能满足人情绪方面需要,同时也该合于理性,合乎情理的宗教才能存在。他断定佛教是唯一情理兼顾的宗教。

    梁氏不认为孔学是宗教,因为它是注重今世的。他也认为基督教终必落伍,因为它非形而上的道理不合乎理性。他预言基督教的基督论和救赎论终会破产,因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日渐进步,人的知识领域将趋成熟。他认为孔德的“实证哲学论”、赫克尔的“一元论”和奥伊鉴的“实践哲学论”被倡导,是基督教没落的先兆。

    梁氏感情上是属意于论来世的佛教,他的理性却属于孔学和西方文明,这是很奇特的现象。本世纪20年代,梁氏所忧者是中国的内乱和外国的侵略。佛教叫人不恋世务,他深怕国人一旦信奉佛教,混乱的国事更会一蹶不振了,因此,他鼓励国人效法西方文明的进取性,复兴“真”孔学。

    他分析西方文明的特征是理性重过于感情的;是主张胜过自然而非求协调的;是求功利的,不是漠不关心的。因此西方物质文明发达,精神生活却空虚;中国恰好相反,物质落伍,精神资源丰沃,国人应该吸取西方文明优点以补自己短处。孔学的精髓是行仁,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在此世而非来生;孔学奉行中庸之道,非极端主义;孔学是依据直觉不是推测。他认为孔学之“真”髓可惜失传多年,现行的孔学是变质的,中国需要回归“真”孔学。他还认为,人追求终极的解答,将来人类文明必走
向印度文明,因为它完全满足人灵性的渴求。

    20世纪前半期,梁氏执教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中国重要学府,其著作《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在20世纪是畅销书(10年8版)。他对基督教没落的悲观言论,并提倡孔学,又认为佛教终必胜过别的宗教等论调,多少影响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不去接受基督教。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