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3年 文集目录>>whian(残荷)>>洁不洁兮奈若何

主题:洁不洁兮奈若何
发信人: whian(whian)
整理人: whian(2002-07-29 17:24:08), 站内信件
    对文人来说,"洁"代表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红楼梦》中追求"洁"的有惜春、黛玉和妙玉。

    曹雪芹对妙玉玉的批语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这便注定妙玉的不幸。妙玉确实是"欲洁"的,刘姥姥用过的茶杯便嫌脏不要,宝宝玉想将那杯子送与刘姥姥,她要想了一想才答应,但是又补充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这表明她拒绝外界任何不洁的东西,也绝对不容许自己的东西流落于不洁的外界——她宁可将之毁灭。但是这种对"洁"近乎病态的偏执则恰恰说明她内心的矛盾,在她的潜意识中已经开始向往栊翠庵以外的生活,但在思想上她又厌恶外面世界的胺脏丑恶,想保持自身的高洁。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态就这样困扰折磨着这位才华横溢的妙龄女孩子。

    相对妙玉的刻意追究,黛玉的高洁则显得脱俗自然。所谓诗言志,菊花诗"一从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风说到今"、"孤标傲世偕谁隐"等等对陶渊明那种高洁情操的赞扬和追慕正是表明黛玉内心精神世界的向往。她的高洁,我觉得主要还表现在葬花这一举动上。葬花的理由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於污淖陷渠沟",黛玉自比桃花,《葬花吟》是她发自内心的呐喊,葬花的的动机亦是对落花的怜惜,不是要刻意标榜什么,而是一种恻隐之情的体现。

    大观园里众女儿中,惜春可能是最不受关注和喜爱的,但我以为她的那种冷漠和偏激其实也体现着一种对洁的追求,她的冷漠更多是源自对现实中胺脏丑恶的憎恨。她说:"我清清白白地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冷漠到不惜六亲不认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免受玷污。所以她的最终遁入空门,也许还有一层与胺脏家族决裂的意义。

    不论是惜春、黛玉还是妙玉,最终都以悲剧收场,也许悲剧的根源来自多重因素,但追求高洁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则是使这种悲剧成为必然的唯一原因。

    面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屈原最终的抉择是:“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作为代表一个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这种高洁的精神甚至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

    但是屈原的悲剧也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重演下去。是与世同流合污还是独善其身?这对屈原的传人来说同样是个痛苦的选择。灵魂的高洁充实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同样是不可少的,但不幸的是两者往往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知这是人性自身固有的矛盾,还是文化本身的缺憾?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