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沧海轩-广武历史>>武侠热点>>三讲之奖>>一月评奖文章>>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历史观

主题: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历史观
发信人: chinchen0078()
整理人: yerk(2000-07-12 11:29:27), 站内信件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观 
  从金庸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大致的历史观。 
  A、<天龙八部>:作者倾向性较为明显的地方是在讲大宋宫廷那 
一段。他好象较为赞成保守的太后,不太喜欢新皇帝变法图强,支持 
与外邦讲和,以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减少百姓伤亡。 
论据是有病之身经不起折腾,外邦只贪财,不会入关。 
B、<射雕三部曲>:做为侠的个人应该为百姓(而非民族)做事。 
郭靖也爱蒙古族人,但由于蒙古兵有恶行,故在襄阳举义旗。知其不可 
而为之,最后战死。请注意:他没有强求女儿郭襄也参与抗敌。 
作者也未提及杨过战死于襄阳城中。郭是自觉抗敌,而杨似乎是不 
自觉的。杨似乎认为与小龙女的幸福比天下事重要。作者并未对此做出 
高低比较,没有厚此薄彼。 
至于张无忌,他对抗元也不是很积极,也没有民族偏见。作者似乎 
认为朝代兴亡是一姓一家之事;亡,百姓苦;兴,百姓苦。农民起义军 
后来都成了个人(朱元璋)的工具。 
C、<鹿鼎记>:作者显然认为明君是有正面意义的。他没有支持 
反清复明,强调将百姓的利益做为评价标准。 
作者明显支持中国统一,反对分裂。 
从韦小宝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支持“不作为”(即逍遥)。 
D、<碧血剑>:作者明显不是一味地反清,对明叛将有正面描述。 
袁承志入清宫刺杀清帝那一段,对清帝好评。清帝好似借叛将之手故意 
放走他。叛将也道了苦衷。 
作者说过他非常敬佩袁崇焕。袁曾经打算与清言和。袁之死令人心 
寒,老百姓不明真相,争吃其肉。(作者还喜欢越国归隐的范大夫) 
由袁承志支持李闯可看出作者不赞成愚忠。但作者也不是无条件支 
持农民起义军,对李闯提出了批评。未尾袁承志避走海外,进一步说明 
(海外-香港)作者的态度:拯救与逍遥,不妨选择逍遥。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 
一、作者的历史观变化不大,主线是民族融合与和解,强调为民谋 
利,并且认为“侠”与“隐”都是一种个人的选择。 
二、作者不喜欢假设历史,很少跳出来大发感慨或做主观评论。这 
说明作者倾向于认为历史有其必然性。 
三、作者对农民起义军评价不高。 
四、作者书中的善恶标准主要基于“个人修身”。他明显反对吴三 
桂“大汉奸”,但同情甚至认可在清朝中当官的汉人官员,判定的基准 
为:有无鱼肉百姓,有无助纣为虐。他对施琅评价不差,理由之一是施 
保全了台湾居住民,反对内迁。由此我们也可知: 
五、作者也用现代眼光来看待历史。支持大宋太后亦是一例。 
六、由于大陆在六七十年代大动荡,作者态度较为中庸偏右,明报 
则为右派报纸(曾被左派冲击),作者曾在七十年代初到台湾访问,台 
开禁其书,所以从作品D、B、A、C可看出作者的态度一直是消极的,更 
是走向不作为,但作者没有放弃对明君的企盼。 
这不能说明作者反对民主政治,支持清官与明君,但表现了作者盼 
望稳定。 
在<鹿>书中,清帝英明,但风气不好,官僚腐败。所以我觉得作 
者并不认为清朝有戏。他倾向于认为封建制走到头了,有了明君也没太 
大作用,只不过短期内对老百姓有益。 

陈毅聪2000.01.10 BJ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6.100.190]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