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erk()
整理人: yerk(2000-05-30 08:43:34), 站内信件
|
发信人: mikerlang (mikerlang), 信区: Emprise
标 题: 我看《我看金庸》转载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Sun Jan 9 10:10:13 2000), 站内信件
作家王朔三千言《我看金庸》在读者中引发“华山论剑”式的争论已有一段时间
了。尤其在互联网上金庸与王朔迷斗得不可开交,看来这场笔墨官司本世纪是难
见分晓了。但是恐怕最亢奋的参与者心里也清楚,这场“论剑”是不会有什么结
果的,因为谁也不可能说服对方倒戈。这场辩论,其实只是证明中国的文艺之苑
已经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盛开,人们可以自由地抛出自己的飞吻,可以迷
过金庸又迷王朔,甚至二者同时迷得神魂颠倒。因为产生一篇批评文章就要形成
两个对立的群体,口沫横飞地作无谓论战,假若此时金、王二公不期而遇,我想
他们会相对莞尔。
咱们中国人对有名望的人、有威权的人太崇敬了,太信服了,其实过去批评
过金庸小说的人并不少,但其名姓不为广大读者熟悉,因此未曾激起波澜。现在
则不一样,王朔这样一位拥有相当读者群的名作家发言了,不少人便认为这是具
有某种代表意义的发言,至少也是超越了普通读者身份的有着号召力的发言。从
王朔的《我看金庸》里确乎能感觉到一些颇有分量的弦外之音,超越了普通读者
的位置。因此《我看金庸》,实应改为《我看金庸小说》,但遗憾的是王朔只看
过七分之一部《天龙八部》,而七卷本的该书据说根本不存在。他还说按自己“
傻傲”的观点,港台作家的东西都是不入流的,当然也就不看或很少看,至少不
会认真地看。既然如此,又从何批评金庸的作品呢?可是后来他在继续“开炮”时
又说“古龙的书,我看过不少”,并以此为据,说金庸在“他们那一拨里是最差
的”。由此可见王朔并不是手捧金庸的书看不下去,而是相当认真仔细地看过,
只不过是抱着否定、轻蔑的态度,否则他对金大侠的批评有几段深中其病就难以
解释了。还是一位网友对王朔理解得较为透彻:这位“痞子”文学家在“轻佻的
语言后面隐藏着一种严肃”。正是这种严肃使他的作品有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好比卓别林的喜剧,搞笑的背后掩藏着悲怆。正因为王朔把自己纳入了现实主
义文学家的队列之中,一种维护“正统”的积习便发挥作用了。
中国小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被判为“稗官野史”,只能由说书先生去“胡
编乱造”,士大夫文人极少涉足。因此也就造成了中国小说偏重故事情节,偏重
历史演义与传奇志怪的传统特色。今日港、台历久不衰的武侠、言情小说正是这
个传统的延续。历史积淀深厚的民族时不时会掀起一阵复古、怀古之风,武侠、
言情小说这种应该已经成为陈迹的文学现象借助金庸等手笔不凡的作家重又崛起
,风靡了亿万读者,实有其深层的历史根源和民族根源。相比之下,自始至终钟
情纯文学或曰严肃文学的读者,其思想显得比较“前卫”,这个群体自然庞大不
了。不以纯粹的娱乐、休闲为目的来读小说,而以认识社会、体悟人生、净化灵
肉的态度读小说的人,诚然是值得敬佩的;而通俗文学脱离生活,形象虚幻,情
节夸张,思想浅陋等等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自诩“名门正派”,斥其他为
“左道旁门”,或者进行煽惑性的攻击则不足取,也不易产生预期的效果。好在
王朔在《我看金庸》里提到当今文学创作的问题,但他却未深究责任应由何人来
负。由金庸、琼瑶等以写作为赚钱目的的人负呢?还是由“素质低下”,只图消遣
的读者来负?其实这二者倒是鱼水相得。而王朔自己的作品,虽然有着深刻的、严
肃的内涵,却也不得不借助市井俚语、驵侩痞棍来改善其“可读性”,可见向“
俗”靠拢并非港台特色,内地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了。也就难怪在王朔的挑战下,
金大侠“笑而不答心自闲”了
-- 到金庸武侠人物(figure99.topcool.net)主页看看,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7.207.2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