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ademan()
整理人: byia(2000-05-30 08:41:42), 站内信件
|
王朔对金庸的武侠小说表示商榷,虽然也说了几句杂文式的不敬之言,但细 品其言,却也如他一向文风,有什么全说出来,一点也不藏着掖着躲着闪着。
但就像我们身边许多事情一样,你可以臭贫、开涮、玩笑、调侃,可以一点 正经没有,但就是别来真的,否则所有的人都跟你急。瞧瞧罢,仅一篇几千字文 章,就已招来多少人对他的声讨和臭骂。
两天前,又有年轻人从网上就此番争执给我发来帖子。正文之前,那年轻人 还专门注明这样几句话:找到了金庸对王朔的回复,文字没有丝毫烟火气,甚至 没有对王朔的暗讽,这下子王朔弄一大红脸不好搁了。
于是我赶紧打印再认真仔细拜读金庸先生的回复,看看他到底如何对王朔。 可字里字外再三地看,本来被王朔郑重提出的问题,倒被金庸撂在一边压根儿不 提,却只用一纸引而不发的文字,又教会年轻人几招几式国粹的世故。
金庸在回复之中说:“王朔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我看金庸》一文,是 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我第一个反应是佛家教导:必须“八风不动”,… …佛家教导说,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很高的修 养,我当然做不到。”
面接触交锋之后,是非曲直也自然会昭彰天下。但在这句老话之外,中国还有更 多事实,也在证明另一句新话叫“初生牛犊怕‘泰斗’”。文坛之上,谁人或因 作品堆积过厚,或因岁数熬到七老八十,于是自然就会被恭敬而成“泰斗”,而 “泰斗”有一大尊讳就是“不许动”。于是什么“不虞之誉”、“求全之毁”, 也就在“不许动”的“长者风范”中全都刀枪不入水火不进了。这就更像是金庸 武侠小说中那阴森庙堂里的老方丈了,你说千道万,我也只合十作揖对你来一句 “善哉,善哉,阿弥陀佛”,如此果然正应了那年轻人在发我帖子前面所说的一 句:文字没有丝毫烟火气。可没烟火气和真性情的文字细品之后,又不免会让人 感觉到某种阴森和朽气。金庸先生果然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我现在也活到了快知天命之年,半辈子之间亦和不少文化长辈就某些话题发 生过争论。既争辩就难免带出火气甚至尖酸刻薄来,当然也不怕对方冷嘲热讽或 者挖苦大骂,只要问题还在正经讨论之中,以什么语言方式都还在其次。可在这 样的争辩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如金庸回复一样的状况:人家把一切都阴在心里不 讲,脸上却是深城厚府不动声色,更完全绕开所有要害问题,最后只老谋深算给 你一句:年轻人呀,不要这么大火气嘛!潜藏其后的真正语境却是:藐予小子, 你懂个屁!你才看了几本书?老夫根本不和你计较。
于我看来,这是在所有争论问题方式中最没劲的一种,却也是在中国文化圈 里最常见的中国式世故。在这种世故的笼罩之下,本来你想要正经讨论的问题完 全被消解掉,人家还说你态度很有问题。想当年,鲁迅先生也正是在同样的氛围 压迫之下,才走笔如刀写出了《我还不能“带住”》。
其实他“做”得还是很“到”的。此话怎讲?你王朔不是拉开架式要和我认 真讨论问题吗?那好,我却避开你想要说的正题,只在一派“温良恭俭让”的斯 文儒雅之后,让金迷们更加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王朔的尖刻态度上。最后声明自己 “八风不动”,闭目向佛向道全然一副老庄姿态。
中国有句老话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即使“犊”敌不过“虎”,一番正
金庸先生又说:“‘四大俗’之称,闻之深自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 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四大寇’、‘四大 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此番文字已露金老心迹:其实我心里很是在乎 ;先做江湖老大形状,然后再加“寇”、“毒”继续强调王朔的态度问题。
金庸先生回复的第三段大意说:我过去可夸过你的,将来还希望托别人握手 言和。如此一来,再弄个饭局坐下来把盏醺醺然之后,不就什么问题都结清了吗 ?和中国人一向所说的“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同理,至于那“婚”里有什 么毛病和问题,就全都“今天天气哈哈哈”了。
金庸先生最后一段挑出王朔关于《天龙八部》是5册还是7册之误,意在告知 天下读者,王朔这人做起学问,还是很不严谨、漏洞百出的。所以“既享受了这 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果然是姜还是老的辣。一篇金庸先生的公开答复仔细通读数遍,倒比过去通 读他老先生所有武侠小说,更直接受益了诸多世故与城府,学来放在心里,等将 来再上些个年纪,也好用来对付那些比我更年轻的人,但凡有谁找我正经讨论什 么问题,都绕开去不说,只消和他们放几式“逍遥拳”就是。
中国青年报
--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偶尔灌水也算英雄。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16.33.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