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mv()
整理人: burn4brazil(2002-07-16 15:44:09), 站内信件
|
对jason关于标准曲式的贴子很感兴趣,这是一个常见的名词确又很少人谈起,也不见有什么关于标准曲式的“标准”的说法和定义。所以乱谈一下我的看法。
很赞同文中所说的标准曲式大都对一些众所熟知经典曲目改编。细想一想,这是很自然的事。每个乐手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可是在过去转播资讯的途径实在少得可怜。乐手无论在灌唱片或现场玩自己的作品时,对于大部分听众来说还是缺少一种认同感,毕竟爵士还是一种小众音乐。为了能引起更多人对爵士的关注,演奏和改编经典曲目的确是一种让人认同最好的方法和捷径;既能吸引新的听众,改编后加入了自己的风格元素又能赢取老听众的喝彩,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不知现代歌手流行的翻唱风是否源于此。
其实所谓的标准曲式还真有其固定的模式。很简单,就是一开始先演奏一段大家熟悉的旋律,提起大家的兴趣后,接着来大段自由的发挥,个人的风格会完全体现出来,很可能已经完全没有原来曲调的影子;此间通常会有大段的solo,各个部分的乐器会轮番炫技各显精彩,也是现场最容易获得掌声的部分;最后玩够了,趁听众还没失去耐性前收尾,一起回到原来的调式,然后结束;最行货的结尾处理手法就是主乐器独奏渐弱后,各部分齐声一响渐弱收场……其实大家都很熟悉的了。
标准曲式好像还另一种叫法“调式曲风”,不知是否港台叫法。新人借助熟悉曲调的亲切感赢取大众的关注认同;已成名的玩腻了自个的东西后换下口味,又或者江郎才尽后决定再搏一把;大伙都热衷于此道,听众们又非常买帐,标准曲式所以理所当然的成了标准。不幸的事也随之而来,大伙玩来玩去几十年都是盖希文艾林顿电影插曲那老几首,闷人;玩点新的又怕大家不认识,且不是个个乐手都有高水平,现场还可以混饭吃,录唱片就不太灵了,挺尴尬的(当然某些高手除外)。对此Herbie hancock在1996年出了一张名叫The new standard的专辑。且不说其中用了多少新的表现手法,光看选曲就已经充满新意,Cobain的 All Apologies,sade的Love Is Stronger Than Pride,披头士Norwegian Wood,老鹰乐队的New York Minute等,希望此举能如愿引来年轻的听众。就我而言还是挺受落的,希望有更多乐手玩标准曲式时继续发展出新。
纯属个人臆想,错漏请多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