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黑啤)
整理人: ybjing(2004-01-13 20:41:35), 站内信件
|
徘徊在城市边缘 ———六盘水的城市化之路
摘要: 据推测,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煤的储量可以再挖50年,理论上六盘水年产2000万吨原煤的稳产、高产纪录至少还可以保持二三十年。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资源政策的变化,人们思考更多的是,这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资源城,将来会是个什么模样
2002-6-19 □嘉明周亚明本报记者管弦
资源开发的附属品
坐拥三矿(六枝、水城、盘江矿务局)曾经是六盘水人引以自豪的优势话题,几十年来,国家仅在六枝矿务局就投入10亿元资金,形成36对矿井共24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但是,随着矿区资源的枯竭,这个已经为国家奉献出3亿吨原煤、焦煤和洗精煤的煤田也不得不在1999年破产重组。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大批资源型城市遭受的厄运类似,六盘水境内两大矿务局开始接连崩溃,先是与煤炭相关的各种辅助性行业企业破产、倒闭,然后是各种服务性行业日渐暗淡,由于大批工人下岗致使社会购买力不足,最终导致城市商业凋敝。一时间,这座拥有近300万人口,城市人口仅25万的城市,在城市经济衰落后,遭受直接影响的市民不计其数。
位于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市,同许多资源城一样,它不是那种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自然形成的城市,而是在国家备战备荒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以煤炭、钢铁生产为主的大型工业基地。作为能源基地,六盘水对于整个西南、华南地区的价值无法估量,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兴建的水城钢铁(集团)、盘江煤电集团、水城矿务局、六枝矿务局等国有工业企业为国家和当地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长期在计划性开发中遵循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导致了六盘水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真正属于“城市”的自我本质的“市”,由此带来城市发育的先天不足。
2001年,六盘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其中仅原煤税收占全市1/4还要多,在财政收入中四大支柱产业原煤一项就占75%。六盘水经济结构的单一性,致使能源资源直接左右着它的现在和未来。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工业不能支撑其永久的持续性发展,而长期以来对煤炭工业的单纯性依赖也使六盘水在其它产业方面显得苍白无力。2001年,六盘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8%。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因种种原因效益普遍下滑,自身积累极端薄弱,相对完善的地方产业布局尚未完成等原因,使六盘水的经济链在9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崩溃。
艰难的城市化道路
打开六盘水市地形地貌模型,只见绵延起伏的大山中间,点缀着几个散落在山沟中的小城镇,在这几个中心城镇的周围,点状分布着分散在山沟里的工矿企业。有专家甚至认为这不能叫做城,一条或数条山沟里,一个企业都被大卸八块,像七零八落没有组装的汽车零件,怎么能开着走呢?
六盘水人前几年还在为其全市幅员已达9914平方公里,人口接近300万,是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而津津乐道。而今,面对市中心人口仅25万人,农村人口占90%的事实,却怎么也无法把它与城市概念紧密联系起来,繁华属于城,落后属于乡,城乡二元结构显得尤为突出。
25万是这个城市中心人口的数字,产业工人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其中水钢、水矿职工近3万人,再加上职工家属,居住于工矿的竟占了25万的一半多,而这些人,全部分布在距市区两公里、10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山沟中。因为工矿分布在不同“山头”,各自为政,各自构成不大不小的社会,有医院、有学校、有公交车……城市功能具备的工矿都有,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并不依托这个城市的市中心。记者在水钢看到,以水钢办公大楼为中心点的社区并不亚于一个县城,餐馆、商业、公交等一应俱全,作为水钢职工,在一年之内,足不出门便可以解决吃喝拉撒。这种分属不同的地域和各自形成的社会公共体系,对六盘水市中心区聚集和辐射效应带来极大的削减。
以能源为主业的六盘水给外界的印象是富足的,而外界则往往容易忽略其广大的农村贫困人口。据当地官方数字披露,六盘水目前还有60万的贫困人口,部分农村尚未实现“三通”,仍旧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原始状态,而这些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占80%以上,大多分布在高寒山区、石山区,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当恶劣。当地政府的一项统计显示:全市城镇居民的收入平均人均高于农村居民3523元。
按照六盘水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到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
但因为非均衡、低效的制度因素,因为没有大城市与大农村之间的市场通道和产业经济组织通道,因为城市经济功能的弱小和广大贫困农村和分散的各个工矿企业难以聚集其应有的整合力———无论经济的还是文化与科技的,走出计划的城的空壳,真正成为现代意义的“市”,六盘水的城市化之路似乎走得很吃力。
城市定位与思维空间
有这样一个事实,六盘水人每用4元钱,就有1元来自煤炭。但同时也有人为煤的生产算了笔账:即1吨煤26元钱,上级拿走9元钱,地方只得3元钱,还不到一包“红塔山”提供的税费。在经历了关于城市定位的若干争论后,如今煤的开发以及怎样开发,再次成为除四大支柱(煤、冶、建材、电力)外,再无其他财政支柱的六盘水经济发展怎么也绕不开的话题。
上电厂,把煤变成电,六盘水急切地寻找着与煤的最佳切合点:去年,贵州省首座装机百万千瓦的火电厂———盘县电厂如期全部建成投产;6×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的开工建设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列入今年要办的“10件实事”之一;4×60万千瓦的发耳电厂、4×30万千瓦的水城电厂异地改造正成为六盘水市上下积极争取的目标。
据六盘水“十五”《纲要》,所有这些大电厂上马投运之后,六盘水每年的电煤年需求量,将在2400万吨以上。六盘水市市委书记林明达在多个场合讲:“到时候,再有三个这样大的矿务局,也供应不上。”言下之意,地方煤炭开发要大干快上。
上电厂,就地转化煤炭,可以缓解铁路“瓶颈”的制约,可以让大矿上洗精煤,上高附加值的煤,让他们把高附加值的煤顺利地卖到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去;上电厂,可以在“西电东送”中更有效地促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等等。六盘水市市委书记林明达这样认为。
与此同时,2001年5月31日盘江煤电集团的上市,迈出了用股民的钱挖六盘水的煤试探性的一步。如今已新开矿井的六枝工矿集团(前身为六枝矿务局)也在寻求其他资本的注入,该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施文刚说到,这些新开的矿井将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经营好后,也想从股市上募集资金。有分析人士认为,从盘江煤电在股市上的活跃表现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煤炭工业不能称之为“夕阳产业”,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机制来做煤电或能源这篇文章。
中科院院士叶大年的城市对称分布理论无疑鼓舞了六盘水各级政府官员对未来的发展梦想,叶大年认为:处于滇黔桂川结合部这一广大区域的六盘水必然会发展成为大城市,从而填补这一区域内大城市分布上的空白,并预言六盘水、怀化、延安、阜阳、赣州将发展成为我国的五个大城市,这个特殊的“空洞”区位,加上已形成的交通枢纽和正在日益强大的支柱产业,六盘水建成大城市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而激动之余六盘水自身经济圈并未形成的现实以及还有被辐射的可能却令六盘水人担忧。六盘水市计委主任黄金对六盘水的经济圈问题尤为关心和重视,他正在着手就城市中心经济圈的辐射作调研,“一个城市如果不构成一个物流的中心区,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