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owoo()
整理人: (2000-07-15 10:21:21), 站内信件
|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他在历代帝皇和文人的赞誉下,成了智慧的 化身,备级哀荣。然而。诸葛亮真的是那么聪明,那么忠诚吗?或许,我们应该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这位诸葛孔明。
一:三顾茅庐与隆中对。众所周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成为千古佳 话。第一次,刘备在徐庶、司马徽等人的举荐下,与关羽张飞前往隆中,刚好诸 葛亮外出,遇到崔州平。第二次,路上遇到孟公威,诸葛亮不在,弟弟诸葛均在 ,只好留下一封信笺,并见到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第三次,诸葛亮午睡未醒,刘 备让关羽和张飞在外面等,自己进去。诸葛亮醒后,虚心请他出来帮助,诸葛亮 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答应出山。然而,在史料中,这样尊重知识分子的动人故事 并无多少历史记录。《三国志先主传》中仅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诸葛亮的《出师表》提及“先帝不与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中, 咨臣于世之事”。但斐松之注引《魏略》则说“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 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诸葛亮向刘 备建议“游户自实以益兵众。备从其计,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 之。”由此可知,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让我们分析 一下:诸葛亮并不像司马徽,他隐居隆中,一面学习,一面关心天下形势,与好 友谈论国事,还自比管乐,这一切表明,诸葛亮是不甘心寂寞的,他要结束天下 分裂,军阀混战的局面,干一番辉煌事业。他在隆中的隐居,是为了物色他的“ 明主”。当时的曹操,无论是地位、才华、势力无疑是群雄中的佼佼者,但他手 下人才济济:荀或(YU)、郭嘉、荀攸、程昱、毛介、崔谈等都是一流的谋士(平 心而论,荀或无论是才华智谋,并不比诸葛亮差),曹操本身就是一代鬼才。诸 葛亮如果投靠曹操,要在他们之中脱颖而出,成为高参,谈何容易?而江东的孙 权,同样有一批相当出色的人才:周瑜、鲁肃、张昭等;而孙权国力有限,自保 尚可,根本无力也无志向平定天下。刘表、刘璋等人更不用说,投靠他们,只会 成为第二个陈宫。终于,他看中了刘备。刘备是皇室之后,打出的“兴汉”旗号 ,虽然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但毕竟相对于其他的诸侯还是 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正统观念相当强烈的东汉后期;而刘备本人就是一位人 杰,十几年的成功与失败给了他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也是刘备更比一般诸侯更喝 求杰出人才的原因;刘备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当时很有名的勇将。于是诸葛亮 就认准了刘备后,便把握时机,上门“推销”自己。然而,这位被曹操称为英雄 的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也没有注意到这位自比管乐的人才。诸葛亮提出建议, 刘备听后,认为“有英略”,加上司马徽等人的举荐,就决定请他出山。“凡三 往,乃见”就顺理成章了,后来诸葛亮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得到重用,成为一代 名相。
让我们看看《隆中对》。在《隆中对》诸葛亮提出:1,联孙抗曹;2,占荆 益;3,治理内部,发展强大;4,兵分两路,夺取中原。首先,这个隆中对是不 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呢?诸葛亮隐居隆中,与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徐庶 、庞统等人来往,被庞德公、司马徽看好,更是黄承彦的女婿。他们认为刘表难 以成大事而不肯为其出力,但又不甘心寂寞,而是在等待机会,于是关心天下形 势,频繁集会,研习经史,议论古今,评击军阀的灰暗统治。诸葛亮在这过程中 学到很多,再加上他自己的智慧,整理后就是《隆中对》。因此,隆中对是集体 的智慧。第二,当时是曹操平定河北,整顿兵马准备南下之机,曹操南下必定按 荀或、郭嘉的谋略“先平荆扬、次定江东”,按理说诸葛亮应当帮刘备解决这个 问题,但隆中对只字不提,何故???隆中对分析荆州是“用武之地”而益州是 “帝皇之资”,这不是明显觉得荆州地位不如益州吗?再看他的兵分两路,刘备 带大军从汉中出发,令一上将从荆州派兵配合,这很明显是颠倒主次,是兵家大 忌。从汉中出兵,要经过高山竣岭,要多少民工运物质?(当时的人口已经从60 00多万剧减到不到2000万)难道诸葛亮当时就考虑到木牛流马?那条路线易守难 攻,而曹操方面名将如云,主力受阻,作为偏师的荆州兵还敢前进吗?因此应当 把主力放在荆州而用偏师从汉中出。第三,在诸葛亮眼中,孙权只会固守江东。 这个多次北犯曹操的孙权是刘表第二吗?曹操会让孙刘长久同盟吗?当刘备北上 ,后方空虚,很难担保孙权在曹操的鼓动下对刘备下手,于是成了曹孙合击刘备 。天下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孙权令吕蒙偷袭 荆州就说明了这一点。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1.66.5.1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