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历史·宗教·民族 ☆>>历史>>汉字、西夏文以及片假名

主题:汉字、西夏文以及片假名
发信人: isaturday(唔讲得)
整理人: dannylu(2002-07-14 02:01:46), 站内信件
公元七世纪,在汉学文化圈的地域范围内,一些民族试图开始在使用汉字的同时创造自己的文字。东亚西部出现了藏文字,突厥汗国创制了突厥文字。八世纪末的日本,在表意文字汉字草书的基础上诞生了表音文字的假名文字。另外,还先后出现了十世纪辽国的契丹文、十一世纪西夏王国的西夏文、十二世纪金国的女真文。在这些文字中形态最为复杂的就是西夏文。虽然西夏文基本上是西夏人的独创,但因为其造字方法是将汉字的“偏”、“旁”、“部首”加以组合运用,并且又是表意文字,这些特点使它给人以最接近汉字的印象。据说西夏文同样存在篆、楷、行、草各种字体,也曾使其向着表现艺术和鉴赏艺术的方向发展过。可以想见当时还一定出现过著名的书法家。难道不能唤醒沉睡的西夏文字艺术,赋予它现代感觉,开创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吗?基于这个想法,我们策划了这次展览。

西夏文字一般笔画为4画至22画,没有3画以下的字。而汉字的笔画最多为36画。相比之下,西夏文笔画远比汉字少。但是西夏文字乍看起来却要复杂得多,这可能是因为西夏文笔画为10画左右到20画的字占了很大部分。西夏文中没有类似于汉字“一”、“二”、“三”的字,而且大部分的字都是正方形的。

在用汉字创作书法作品时,“一”字是最难写的字之一。人们容易想当然地认为笔画越多越复杂的字越难写,而像“一”字这样画数很少的字写起来简单。事实却是刚好相反,笔画数越多可表现的素材越多,而将自己的感性凝聚于一横之中却着实不易。

汉字中本来有写成纵长较为美观的,如:“孝”、“量”、“书”、“喜”、“夏”;有写成横宽看起来较为美观的,如:“皿”、“诚”、“地”、“粥”、“斑”。无视这些字本来的特点就脱离了自然美,作品变得没有品位。还有造型上左右对称的字,如:“木”、“申”、“古”、“门”、“非”等,书写时为保持其左右均衡,需要非常集中精力。

那么西夏文又怎么样呢?西夏文字如前所述,看起来笔画繁复,10画至20画的字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大部分文字表现素材多、易书写。而且,纵长和横宽的字形少,几乎都为正方形。换言之,这种四方形或拉长、或放宽、抑或使其变成圆形可任由作者凭感性自由发挥,这对于书法家来说真是太痛快了。而且,西夏文字还几乎没有令书法家棘手的左右对称的字。

人是一种从反复、连续的事物中产生快感的生物。优美的音乐是加入一定间隔的节奏表现旋律的,在这种反复的作用下,人们产生快感。这种快感同样会产生在造型视觉效果上。古代人本能地捕捉到这种反复、连续所产生的造形上的快感,并一直喜爱创造图案用做装饰。在西夏文字的构成中,到处渗透着这种反复和连续性,会使书写人的手腕自然地产生节奏,引起快感。书写人的快感又会通过写好的作品直接传达给鉴赏者。

在八世纪,日本以汉字为母体,使其表音化,由汉字的草体创造了“万叶假名”,并借用了与日文文法不同的汉字词汇。然后,由万叶假名又诞生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从而使日本语言发展成为汉字表示概念词,用假名表示关系词的汉字假名混用的文字。进而,人们又在艺术地表现日本文字上下了一番功夫。表音文字的书法艺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日本假名文字的书法艺术历经几个世纪方才确立。

人们在追求创造美的时候,往往有两个方向:一是取向复杂化;一是屏除多余的部分取向简洁化。这种取向受到民族的喜好与社会背景等的左右。恐怕能够流传于后世、为后人所继承的,必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使用的东西,那么就应该取向简洁化。在极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给人以复杂印象的西夏文字已经消亡了,而日本的假名文字依然熠熠生辉,这就是证明。

这使我再一次认识到了汉民族创造的汉文字的伟大,虽经3500年,依然为人们所使用。而且,我也认识到了文字的形态反映了创造该文字的民族的思考形态。

西夏学

西夏王国(1038-1227)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东端,其地域中心在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此外还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的一部分。

“西夏学”这个名词是20世纪30年代由一位日本学者首先使用的。在那以前十几年,一支俄国地理考察队来到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的黑水城遗址,意外地在那里发掘出了近万件西夏时代的书籍和字纸,我们现在称之为“黑水城文献”,它的数量甚至不在著名的敦煌文献之下。

存世的西夏文献大都收藏在俄国。到20世纪结束时,除了中国以外,俄、日、美诸国研究西夏的学者不过两三人而已,所以有人称西夏学为“绝学”,这并非全无道理。然而现在可以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中国,特别是在西夏的故地宁夏,西夏学的队伍在最近10年有了蓬勃的发展。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