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港 事 錦 囊 〗>>【 港 人 治 港 】>>【財證金融】>>转:香港經濟轉型欠亞洲視野

主题:转:香港經濟轉型欠亞洲視野
发信人: nanhai13(南海十三郎)
整理人: sam726hk(2002-07-14 23:31:52), 站内信件
孔誥烽﹕香港經濟轉型欠亞洲視野

【明報專訊】作者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在有關如何將香港重新定位的討論裏,我們都傾向將東亞區內的其他經濟體(如新加坡)視為競爭而非合作的對象,而「背靠中國、面向世界」這一簡單化的口號,正好反映了政府在思考香港前路時,缺乏一個清晰的亞洲視野。

包括東南亞在內的整個東亞地區的區域整合與分工,近年受到愈來愈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美國康奈爾大學的Peter Katzenstein與Takashi Shiraishi便在近年組織了連串有關亞洲區域主義的國際會議。會議的多篇論文,後來被結集成《網絡力量》(康奈爾大學出版社1997年)一書出版。

中華中心貿易體

日本漢學大師濱下武志在書中指出,東亞的海洋秩序,從古到今都是由一個孕育於唐宋、成熟於明清的「中華中心朝貢──貿易體系」(Sinocentric Tribute-Trade System)主導。在19世紀之前,中國一直在政治上與其他東亞國(如朝鮮、暹羅)維持天朝──藩屬關係,在經濟上則通過區內海外華人的商業網絡,以中國製的高增值產品(如絲織品)與周邊地區的低增值產品(如銅等原材料)進行貿易。

濱下認為,19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入侵東亞,其實並無動搖這一體系的根基。雖然在西方殖民主義之下,香港、新加坡與上海取代了原來的廣州、馬六甲與寧波,變成聯繫中國經濟與東亞其他地區的樞紐,但華商在區內的經濟力量卻一直沒有減弱。這令西方殖民者一直無法完全控制東亞經濟,最後只能依靠華人買辦的幫助,從本已十分蓬勃的區內貿易中漁利。

在政治上,「西方的衝擊」刺激起日本嘗試通過工業化與軍事化實現其從16世紀末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起即未曾放棄過的野心,企圖取代中國而成東亞「朝貢─貿易體系」的中心,但在20世紀連串戰亂之下,海外華人資本一直能夠保持其雄厚實力,並在20世紀末成為中國再次冒起的催化劑。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海洋經貿體系因而得以再生。

港與東亞聯繫同樣重要

早年憑研究中國共產主義革命而聞名的Mark Selden,則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出發,指出雖然50年代之後的冷戰一度令東亞經濟變得支離破碎,但自70年代起,區域經濟重新整合的趨勢已成功突破冷戰的藩籬。除了從日本流向區內其他國家的出口與投資之外,70年代中國外貿的急速增長,與80、90年代中國對外資的巨大需求,同樣是帶動區域整合與東亞整體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Selden預測,隨美國在區內力量的減弱,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競爭,將會再次成為東亞發展與衝突的主軸。

有關東亞區域主義的討論,正提醒我們在「中國」與「世界」之外,「亞洲」亦是我們在探討香港發展時不應忽略的地理單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因其作為海外華人資本集散地的優勢,以及它在過去與中國、東南亞、東北亞建立的多元商業與金融網絡,所以在過去20多年的區域整合過程中一直扮演加速資本與商品流動的中樞角色。

要避免香港在經濟轉型時失去原有的優勢,我們便不應在與大陸經濟進一步整合時顧此失彼,忽略加強香港與其他東亞地區聯繫的重要性。




----
心聲淚影女兒香,
燕歸何處覓殘塘。
紅宵夜盜寒江雪,
癡人正是十三郎。

                        

[关闭][返回]